薛岳成名于粤军第一师以及第四军,曾历任第四军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等,原第四军军长张发奎下野后,薛岳逐渐把第四军变成了他的嫡系,此即为其基本部队,貌似再无其他。
自1938年底1939年初接任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到1939年10月转正,再到1944年8月长衡会战失利,薛岳主持第九战区战事长达六七年之多,麾下巅峰兵力高达52个师,期间先后经历第一次至第四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常德会战等多次大型会战。
至少在长衡会战也就是第四次长沙会战之前,薛岳在第九战区都保持了在兵权上的绝对权威,指挥包括中央军和各地方部队在内的第九战区部队基本都能如臂使指。
薛岳
有人可能会问了,在极其讲究渊源、派系、隶属关系的国民党军系统,在第九战区仅仅拥有第四军一支基本部队的薛岳,根基并不算扎实,他何以能牢牢掌控第九战区如此之多的部队?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表象而已。这里先区分两个基本概念,基本部队和嫡系部队。前者指对指挥官个人无比忠诚,二者捆绑程度更深,后者相对前者捆绑程度虽然稍浅,但指挥官依然能实际指挥得动。
薛岳能牢牢控制第九战区几十个师兵力的奥秘,大多集中在后者:在基本部队第四军之外,薛岳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手段将麾下很多部队变成了嫡系部队。
先说第四军和第27集团军在第九战区内部,欧震、张德能先后出任军长的第四军,长时间由59师、90师以及102师构成,59师、90师不用多说,都是第四军的基本部队,102师系1935年由原黔军第2师改编而来,当时参与主持整编的即是担负“追剿”任务的薛岳。
也就是说,黔军出身的102师实际上已经逐渐中央军化了。加之102师正式归辖第四军前一直以独立师身份参与抗战,难有归属感,因此加入第四军后也较为听从薛岳、欧震等人的指挥,基本可以视为薛岳嫡系部队了。
102师高射武器
第四军归属杨森为总司令的第27集团军建制,有了第四军掺沙子,第27集团军也不敢轻易妄动,在几次长沙会战中也都较为积极,并有所表现。
再说九战区中央军主力由于薛岳个人与陈诚有着一定的依附关系,以陈诚为首的“土木系”部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算作薛岳的嫡系部队。
比如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罗卓英所指挥的第19集团军,以及有时并不在第19集团军建制之内的土木系骨干部队54军、79军、99军等,都较能接受薛岳的指挥。
除了土木系部队,曾归属第九战区指挥的中央军绝对主力部队还有王耀武74军、李玉堂第8军(第10军)、陈沛37军等。
其中第10军也与薛岳有一定渊源:190师师长朱岳本为薛岳亲信,他于1936年调任由黔军教导室改编而成的140师参谋长,幕后推手就是薛岳。
了解到这点,我们就会对朱岳在1943年常德会战的迷之操作了:朱岳置第10军军长方先觉的命令而不顾,直接接受了薛岳指挥,以致第10军损失很大。
更有甚者,薛岳还曾一度想要直接掌控第10军,比如第二次长沙会战以及常德会战后,他分别撤去了李玉堂、方先觉的军长之职,转而分别空降钟彬、方日英(薛岳亲信)出任第10军军长,只不过后来不了了之。
方先觉
至于37军军长陈沛,既与土木系18军有一定渊源,又出身于粤军,和薛岳有一定私交。37军副军长李棠,亦和薛岳较为亲近。
37军所辖140师,前后几任师长沈久成(薛岳第4军旧部)、李棠、毛定松(土木系将领),都基本为薛岳所用。
最后谈谈九战区地方部队龙云、卢汉所部滇军之58军、60军、新3军等,长期在第九战区作战,据说划归薛岳指挥,还都是龙云主动要求的。
这其中的渊源,要追溯到1935年率部进驻云南的薛岳与龙云结为金兰之好。龙云认为,把卢汉率领的云南部队放在把兄弟薛岳的第九战区,更能得到照顾。
卢汉
此外,第九战区地方部队还有诸如李觉第70军,李觉和薛岳也形成了一定的亲密关系,也能视为嫡系部队。
通过对第九战区中央军、地方部队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薛岳基本掌握了战区所辖的主力部队,再加上被他看作私人禁脔的第四军和暂54师等基本部队,他能牢牢掌控第九战区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我说,有时候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冰山下面可能才隐藏着更大的真相,就像薛岳在第九战区的表层实力和真实实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