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说起八宝山,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那可我国赫赫有名的革命公墓。
但如今有一位两度辍学最终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竟在去世后被葬于八宝山。
于是大家纷纷讨论,她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为何也会被埋葬于此?
信息来源:24岁病逝的北大才女,留下这篇打动无数人的《卖米》 京报网 2021-04-18
北大才女的命运
1979年,张培祥出生在湖南一个偏僻农村,对于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她的到来与其说是喜悦,不如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父亲体弱多病,常年劳作,身体每况愈下;母亲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右手几乎无法动弹,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活。
因此她的童年过的十分节俭,为了节省开支母亲常常与小贩反复商量,哪怕只为几分钱。
即便在烈日下,母亲也坚持要将米卖给出价合理的人,以求多省一点家用。因此生活的艰辛,过早地压在了年幼的张培祥肩上。
六岁之前,张培祥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长大,像父母一样干农活,为家里减轻负担。
然而当她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第一次听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几个字时,她的内心深处开始萌发出一颗希望的种子。
她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走出这条看不到未来的穷苦之路。
张培祥天资聪颖,学习对她来说似乎毫不费力,从小学开始,她就是班上的佼佼者,年年都拿第一名。
但在弟弟出生的那一年,懂事的张培祥,第一次主动提出了辍学的想法,辍学的日子里,她跟随着母亲,走街串巷,卖着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
看着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她的心里充满了羡慕和不甘,好在命运并没有彻底将她抛弃,在姑姑的帮助下张培祥重新回到了校园。
之后她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199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醴陵市最好的高中——醴陵一中,然而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再次让她望而却步。
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醴陵一中的校长罗定中出现了,他被张培祥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决定资助她完成高中学业。
然而在高二时,父母相继患病住院,巨额的医疗费用让她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为了筹措父母的治疗费用,她不得不再次选择辍学,暂停了自己的学业。
这一次,她来到了遥远的深圳,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
繁重的工作微薄的工资,并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女孩,她省吃俭用,把赚到的每一分钱都寄回了家,只为了让父母能够安心养病,弟弟能够继续读书。
追梦的北大之路
在深圳打工的日子里,张培祥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大学梦。
她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学习,希望能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校园。终于在1996年,罗定中校长得知了张培祥的情况,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她。
但这时张培祥犹豫了,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跟上学习进度,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去追逐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罗校长的肯定下,她拥有了重新回去的勇气,于是她辞掉了工作,毅然回到了高中校园。
1997年,高考的钟声敲响了,她以湖南省文科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学系录取,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大学生。
消息传回老家,整个村庄都沸腾了。村民们纷纷前来祝贺,张培祥的父母,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知道女儿的命运,从此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和祝福,张培祥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她的思绪万千。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张通往北京的车票,更是一张通往未来的通行证。
未竟的才华
初入校园,张培祥就被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于是她不停地吸收着知识的雨露,弥补着曾经失去的时光。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打零工。尽管生活艰辛,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北大的四年,张培祥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除了法学专业,她还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红楼梦》。
她多次细读这部经典著作,撰写了大量感想与评论,展现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与深刻思考。
在众多作品中,一篇名为《卖米》的文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她和母亲挑着米赶集,为了几分钱的差价,不得不顶着烈日,和黑心商人周旋的经历。
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流露出浓浓的母女情深,以及对贫困生活无奈和辛酸。
信息来源:24岁病逝的北大才女,留下这篇打动无数人的《卖米》 京报网 2021-04-18
因此这篇作品感动了无数读者,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农村孩子的命运,关注那些在贫困中挣扎求学的身影。
1991年,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保送北大研究生的资格,就在她准备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深造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患有白血病。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这个坚强的女孩,第一次感到了绝望和无助,然而张培祥并没有被病魔击垮,她选择积极配合治疗,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但在2003年8月,张培祥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她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她强忍着病痛,给父母和弟弟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家人的不舍和祝福。
2003年8月27日,张培祥因病逝世,年仅24岁,这个来自湖南农村的女孩,用她短暂却精彩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命运的馈赠,什么是生命的奇迹。
2003年9月1日,张培祥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北大领导、老师、同学,以及张培祥的亲朋好友,从全国各地赶来,送她最后一程。
追悼会上,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回顾了张培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她的坚强、乐观、勤奋、善良,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根据她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分成了两半,一半安葬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与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伴,另一半则被带回了湖南老家,安葬在了父母的坟墓旁,永远地陪伴着她最亲的亲人。
笔者认为
虽然张培祥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存了下来。
她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生命赞歌,也为无数人点亮了梦想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