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两段"古天乐、林峯代言赌博游戏"的短视频引发全民震惊。画面中"古天乐"操着标志性港普宣称"稳赚不赔","林峯"则在高清镜头下展露僵硬笑容。这场堪称AI侵权教科书级案例的事件,不仅揭开明星肖像权保卫战的残酷现实,更暴露出AI技术滥用引发的百亿灰色产业链2]。当技术跑在法律与道德之前,整个娱乐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涉事宣传片精准复刻了古天乐的语言特征——刻意放慢的语速、标志性尾音与港式普通话,甚至还原了其代言的某品牌广告中"大家好,我系古天乐"的经典开场白。犯罪团伙通过电商平台购买AI换脸服务,仅需提供10分钟语音样本和百元预算,即可批量生成"明星定制视频"。这种工业化造假模式,已形成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成品输出的完整链条。

被侵权游戏平台瞄准40-60岁男性群体,利用明星公信力实施降维打击。合成视频中刻意保留的穿帮细节——如不自然的面部光影、断裂的发丝边缘——反而成为筛选易受骗人群的过滤器。数据显示,此类诈骗转化率高达3.7%,单平台月流水可破千万。

尽管经纪公司火速发布声明强调"从未授权",但维权行动陷入取证泥潭。犯罪团伙通过境外服务器分发内容,使用虚拟货币结算,在技术层面形成"三无"屏障:无主体、无地域、无痕迹。某律师事务所数据显示,2024年AI侵权案平均维权成本高达47万元,但赔偿额中位数仅8.3万。

这场风暴已超越娱乐圈范畴。靳东影迷会被AI合成的"理财课程推荐视频"骗取超600万元,雷军形象被用于山寨手机推广,张文宏医生AI音频在保健品直播间日均播放量达百万次。技术犯罪正从明星特权危机演变为全民安全威胁。

全国政协委员靳东在两会提案中疾呼:"必须建立AI内容强制水印制度,平台需对深度合成内容进行分级标识。" 这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中"深度伪造内容必须标明技术来源"的条款形成呼应。专家建议参考《民法典》第1019条,将AI侵权纳入"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肖像权"的司法解释范畴。

头部经纪公司已开始布局"数字DNA"计划,为艺人建立包含6000个生物特征点的防伪数据库。某科技公司推出的"DeepReal"检测系统,能通过分析眼球微震颤频率识别AI合成视频,准确率达99.3%。这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攻防战,正在重塑娱乐行业安全边界。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推出的"AI防骗指南"显示,识别AI诈骗需掌握三大要领:核查官方发声渠道、警惕非常规盈利承诺、注意视频中手部动作的连贯性。当67岁退休教师李阿姨都能熟练使用"AI检测小程序"时,技术普惠才能真正成为反诈利器。

当古天乐在声明中写下"我的形象不属于任何算法"时,这场战役早已超越个体维权范畴。从好莱坞编剧罢工抵制AI剧本,到中国建立首个演艺人员数字权益保护中心,人类正在与技术赛跑中重新定义创造的价值。或许正如林峯在采访中所言:"我们对抗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性深处的贪婪。"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点击、转发与质疑,都在书写数字文明时代的新契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