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方丈
【前言:】
1947 年,本来整编 74 师那 2 万俘虏的现场应该是井井有条的,可没想到,华野纵队一下子涌了过来,这局面立马就乱套了。
哄抢的声音接连不断,局面一下子变得糟糕起来。
到底是谁在背后捣鬼?为啥这次整编我军会输得这么惨?咱们来好好琢磨琢磨这桩历史谜案背后到底咋回事。
【常胜将军也难免乐极生悲】
孟良崮那一仗,华野那可是投入巨大。
投入了差不多 30 万的兵力,激烈战斗了整整三天三夜,可结果是部队大范围出现了伤亡,还缩编了。
特别是作为主力部队去进攻的一纵、四纵、六纵,遭受的损失特别大。
怎样能赶快让自己这方强大起来?这变成了华野将领面前最要紧的大事。
一时间,各个纵队都盯着 74 师的俘虏,心里痒痒的,巴不得把他们全都收拢过来,扩充自己的队伍。
想想看,74 师那可是实打实的国民党嫡系部队,官兵的军事素质特别高,装备也是相当精良。
要是能把他收编,那简直就是给部队打了一针“强心剂”。
常言说,陈毅司令员狠狠心,决定把这批俘虏“特殊处理”,不再遵循解放军向来的“常规”原则,直接让他们就地加入各纵队。
计划挺不错,现实却糟糕。
74 师的官兵就算被咱们抓到了,可骨子里的那股傲气一点没少。
他们一直备受优待,哪能一下子就忘了过去的恩情?在战俘营里,他们虽说不敢明着对抗,可私下里一直盼着“搞事”的机会。
在这当中,有不少念着旧主子、心里想着反叛的人。
不过呢,在那个物资特别缺乏的年代,一支训练到位、装备很好的现代化部队简直太吸引人啦。
大家都盼着这批俘虏能赶快“转变”,成为我军战斗力的新力量。
打仗这事儿,讲究的是使诈。
国共两党在战场上交锋不断,有输有赢。
谁能想到,这一回,国民党居然在俘虏营里找到了破局的“法子”。
【变色之敌,潜伏己方】
1947 年 7 月,华野做出分兵的决定,把部队一分为三,逐个击破敌军。
叶飞、陶勇带领的一纵、四纵主要攻打鲁南;唐亮、陈士榘率领三个纵队进击鲁西;粟裕、陈毅亲自率领五个纵队,直接冲向鲁中的老窝。
战前,粟裕满有信心,觉得对手肯定会犹豫不决,没打就跑了。
可老天偏偏要考验一下这位久经战阵的常胜将军。
连着好几天都是倾盆大雨,叶陶这两支部队彻底陷在泥潭里,一步都走不了。
在暴雨当中,炮火的威力大幅降低,咱军损失惨重。
更糟糕的是,藏在自己这边队伍里的“家伙”终于忍不住了,全都叛变逃跑,在阵前反过来对付自己!
原来呀,74 师的官兵投降之后,有很多被编进了一纵、四纵、六纵这些主力部队,这里面有不少军事素质特别高,而且很清楚国军战术的军官。
战前,他们一个个的表现挺像那么回事儿,根本分不清真假。
可一旦有了战事,这帮家伙马上就露出真面目,要么假投降去投靠敌人,要么临阵跑掉,竟然还公然朝着解放军战士开枪!
一时间,叶飞和陶勇带领的部队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艰难境地:往前没法走,往后也没法退。
眼瞅着部队一直败退,叶飞和陶勇那是想哭都没眼泪。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就这区区两万俘虏,居然在关键时候变成了把自己压垮的最后那根稻草。
一个个战斗团原本有一千人登记在册,可如今还在坚守的就只剩七八百人了。
在鲁南战场上,要不是叶飞和陶勇指挥得好,一纵、四纵可就没法从绝境里冲出来。
但就这一仗,两个纵队竟然损失了两万多人,这创下了建军以来损失人数的最高纪录。
直到 1951 年,有参与者还在讲:当年收编 74 师的俘虏时,大伙争来争去,最后把自己给坑苦了。
就连那忠心耿耿的排长,死后居然在他身上找出了张灵甫签发的证书,原来他一直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等着找机会“反水”。
这么一看就知道,思想改造这事可没法一下子就弄好,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出大岔子。
【复仇之师,重整旗鼓】
怎么算来算去,都没算到是自己家出了问题。
鲁南这一仗打完,陈毅、粟裕等人一下就明白了:对俘虏的教育,可不能只是做做样子,要不然麻烦就大了!
可惜呀,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当叶飞、陶勇在鲁南拼死作战的时候,逃回国民党那边的 74 师俘虏都有上千人啦!国民党军队把这当成宝贝,马上就开始整编原来的部队,想着让这支队伍“重振威风”。
在以前的部下里,要数原 74 师 51 旅 151 团的副团长王克己最为积极活跃。
他先跑到徐州,去慰问伤病员,还承诺给他们高官厚禄。
又到处奔走,招募兵员,单靠自己就整编了一千多人。
他的同僚旅长王奎昌也不示弱,在南京的医院中,一边治伤一边征兵,使得 74 师又有了起色。
74 师复员这件事,没多久就被《申报》的记者知道了。
有个叫丁匡华的记者,对邱维达的参谋长李仁俊进行了采访。
李参谋满脸得意地讲:“在孟良崮战役里被俘的 74 师官兵,带人带枪回来的,已经有一千多人啦。”
原来呀,他们在战俘营里一直都在装样子,瞅准敌人没防备的时候杀出去冲破了包围,仅仅五个小时就成功突围,重新回到了国军那里。
在记者眼里,这种有规划的操作,完全就是战略方面的杰作!但是,对华野将士来说,这绝对是个大大的讽刺。
就这么着,以前的部下陆续回来归队,又有新兵补充进来,74 师 。
虽说这里面有八成都是新兵,不过以反共的老兵当作骨干,战斗力也不能小看。
为了让对手彻底放弃,邱维达还吩咐手下把番号提升,74 师一下子就变成了 74 军。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一年秋风扫落叶的季节。
淮海战役开始了,新成立的 74 军变成了陈诚集团的核心力量。
在陈官庄,邱维达的部队一直拼死作战,哪怕打到只剩最后一个人,也坚决不投降解放军,绝不屈服。
但结果很明显,74 军又成了俘虏,再也没机会重建啦。
【思想之战,才是硬仗】
谁能想到,人的心呐隔着肚皮,真是没法防备。
如今时过境迁,硝烟也都消散了,74 军虽然没了,可它那些旧部的思想问题却一直是个大麻烦。
由于翻身做了主人,他们总算过上了安稳舒适的新日子。
可一说起当年当俘虏的那段日子,好多人心里还是不痛快。
有一位华野的老兵曾经讲过,在 1951 年,他所在的团驻守上海那会儿,一个从 74 师出来的排长突然就死了。
没想到的是,遗物里竟然有张由张灵甫签发的证书。
这家伙都入党了,还当上排长了,居然有那种念头!真让人防都防不住啊。
没错,战场上的争斗,也就只是一时的输赢罢了。
真正的考验在于思想上的较量。
华野虽说代价惨重,可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从这以后,对于俘虏的思想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视,就怕稍微有点不小心,再中了敌人的“招儿”。
回顾解放战争那会儿,双方是智谋频出,战火纷飞。
胜利的局势,常常只在一瞬间就定了。
身为指挥者,不但得审时度势,灵活做出决策;而且要洞察人心,严密防守。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会失败。
但历史,最终会说明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