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产蛋期咋喂养?精准营养供给,提升产蛋量与品质
在养鸭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每一位鸭农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期盼——提高鸭蛋的产量与品质。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常常能看到一些鸭农陷入烦恼之中,他们精心照料着鸭群,却总是发现产蛋量不尽人意,鸭蛋的品质也存在问题。同样是饲养鸭子,为什么有的养殖户能收获满仓的高质量鸭蛋,而自己却总是收获寥寥,品质也不尽人意呢?鸭蛋产蛋期的喂养,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鸭子产蛋期间,营养供给是否精准至关重要。从生理角度来看,产蛋期的鸭子负担颇重。它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身体运转,同时还要满足产蛋所需的物质基础。这就好比一辆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发动机需要更优质的燃油一样。如果营养供给不到位,就如同汽车加了劣质汽油,必然会影响其性能。数据表明,营养不足的鸭群,产蛋率可能会下降 10% - 20%,而且鸭蛋的品质也会大打折扣,出现蛋壳薄、蛋黄比例失衡等问题。
从养殖成本的角度考虑,产蛋期鸭子喂养不当带来的损失更是不容小觑。假若一栏鸭子数量为 1000 只,平均每只鸭子每天产蛋价值为 1 元,但由于喂养问题导致产蛋率下降 15%,那么一个月下来,损失可能就达到 4500 元。这对于养殖规模较大的鸭农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而且,产蛋品质不佳还会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影响经济效益。
那如何才能做到精准营养供给呢?
饲料的选择是基础。优质的鸭饲料是产蛋鸭健康产蛋的基石。要特别关注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就像建筑中的钢筋,是鸭蛋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产蛋期的鸭子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比非产蛋期要高出不少,大约在 18% - 20%左右。一些以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来源,搭配适量的鱼粉、肉骨粉等的饲料,能为鸭子提供丰富而优质的蛋白质。比如,有研究表明,食用富含高质量蛋白质饲料的鸭群,产蛋率比食用低质量蛋白质饲料的鸭群能提高 8%。同时,饲料中矿物质的配比也不容忽视。钙是鸭蛋蛋壳的主要组成成分,含量要确保在 2.5% - 3.5%左右。如果钙缺乏,鸭蛋的蛋壳就会又薄又脆。磷的含量也应维持在 0.4% - 0.7%,钙磷比例失调会影响鸭子的免疫系统和骨骼发育。此外,适量的维生素 D 能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像添加了预混剂的饲料,可以更好地保证鸭子对营养物质的全面吸收。
除了饲料的选择,合理的喂食方式和时间也能发挥关键作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产蛋时段的鸭子需求是不同的,喂食的时间和频率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刚进入产蛋期的鸭子,身体还在适应阶段,需要更频繁的少量喂食。例如,可以将一天两次喂食调整为三小时一次,每次适量。这样可以减轻鸭子肠胃的消化负担,让营养更充分地被吸收。如果是下午产蛋较多的鸭群,可以在下午适当增加喂食量,保证产蛋时有足够的营养。这是因为鸭蛋从开始形成到产出的过程中,母鸭对营养的需求逐渐增加,下午喂食充足,能为下午和晚上产蛋提供能量支持。
养殖环境的改善同样不可忽视。鸭子产蛋时,对环境因素的敏感度大大增加。适宜的温度范围是 13 - 25 摄 氏 度,在这个温度区间内,鸭子的新陈代谢正常,产蛋量和品质都有保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鸭子的食欲,进而影响营养的获取和利用。比如,在炎热的夏天,鸭子会因为高温减少采食量,这时要通过合理的通风、喷水等降温措施来改善环境,同时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维生素 C 等抗热应激的营养物质。干净、干燥、安静的环境也有助于鸭子保持良好的产蛋状态。在脏、乱、差的环境中,鸭子容易感染疾病,影响健康和生产性能。
另外,科学的疾病防控也是确保营养供给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健康的鸭子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所摄入的营养。常见的鸭病,如鸭瘟、禽流感、球虫病等,都会导致鸭子食欲不振、消瘦,甚至影响生殖系统,导致产蛋率下降。定期做好疫苗接种、日常的防疫消毒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每周进行一到两次全面的环境消毒,用专门的鸭粪清理设备及时清理鸭粪,保持鸭舍干净卫生。
精准营养供给还体现在根据不同鸭种和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喂养。不同品种的鸭子具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和生长特点。比如北京鸭体型较大,在产蛋期可能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补充;而绍兴鸭这种中小型蛋用型鸭,注重营养的精准平衡更重要。即使是在同一个鸭群中,个体差异也不可忽视。有的鸭子可能处于幼年期,营养需求与成年鸭不同,需要特别关注。通过分群饲养、个性化补充营养等方式,满足不同鸭子的需求,才能实现整个鸭群的产蛋量与品质提升。
除了上述物质层面的营养供给,情感和心理因素也有所影响。鸭子是群居性动物,产蛋期间要保持稳定的群体结构和良好的关系。频繁的转群或者群体内部的争斗,会带来应激反应,影响产蛋。饲养者要学会观察鸭子的行为,对有异常的鸭子及时隔离和调整。
总之,鸭子产蛋期的精准营养供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饲料选择、喂食方式、环境改善、疾病防控、个性化喂养以及心理关怀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让鸭子在产蛋期发挥出最佳性能,收获蛋品数量与质量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