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为何评分最高?一个没有激情的故事,却让女人又哭又笑

娱悦江湖呢 2024-11-29 15:56:09

电影《好东西》,为什么是今年华语电影评分最高?

它不是什么黑马,也不是讲人生大道理,只是故事那么的温馨自然,让人感觉就是在说生活中的自己。

影片中没有大开大合的剧情,就是弄堂里两户人家,相互认识,彼此温暖的小故事。

这部电影很有欧美的爱情文艺片的感觉,不同的小故事穿插着,温馨的场景一个接一个,浪漫的乡村民谣,或者爵士乐唱出感动的那个瞬间。

就在每次的回眸与凝视中,伴随着音乐,主人公笑着、哭着,也在成长着。

这就是《好东西》的魅力,你会跟着哭,也会跟着笑,因为每个人都似乎开始了一场心灵自我救赎。

我们像是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看到人生悲欢离合中,自己一次又一次原谅他人,原谅这个世界,最终原谅不完美的自己。

什么是好东西?

当你不再渴求、不再苛求,而是真诚地爱自己,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这就是最好的“东西”。

宋佳和钟楚曦,一对姐妹花,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候,遇见了彼此,开始相互慰藉。

她们可以为对方撒谎、哭泣、彷徨和感动。

她们俩是彼此心灵的一面镜子,当自己犯了错事不知悔改,却能在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幼稚与执拗。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孩子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孩子和孩子……

这个世界看似很小,却处处有看不见的矛盾,但是每个矛盾的解开,就是“好东西”像花朵一样地呈现。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没有放手一段爱情,没有舍弃孤独的自己,没有打倒失败的自己,这是每个人生阶段的选择。

这次的不舍,就是为下一次的更好的“断舍离”,更好地拥抱曾经委屈、落魄和自私的自己。

这部电影从多个视角,讲人性,讲命运的不完美,有看似人生的不公,也有遗憾,但那是属于每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只有真正学会放下,才能拥有“好东西”。

01 人生视角

这部电影的角度很好,也可以说有不同的视角。

每一个视角,不同人物故事的穿插,情感相互摩擦,都是为故事里的人物,树立起一面镜子。

张铁梅离婚了,她带着娃,一次又一次搬家,她已经大半年没工作了,从来不与前夫和其他男人搞暧昧。

她始终觉得自己是女超人,她曾经是优秀的新闻记者,当婚姻破裂后,她选择全职带孩子。

她很爱孩子,是天下所有母亲的典范,但是在孩子眼中,她就是一个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找老师的“事妈”。

在闺蜜小叶眼中,铁梅是“玛利亚圣母”。

因为小叶的原生家庭造就了她爱的缺失,她渴望被爱,所以讨好和迁就每个她认为重要的人。

当她是恋爱脑,再次遇见渣男时,铁梅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解,在身体和心灵上温暖她,就像一个“妈”。

在前夫哥和追求她的男人眼里,她就是一枝铁梅花,可以在冬天为自己盛开。

她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男人什么事,女强人要男人,就像是为了得到男人的某个功能属性。

那么铁梅如何看自己呢?

她觉得自己是一件“好东西”,样样都很能,实际上这种“样样都行”下面,是自己的“样样都不行”。

婚姻失败了,她却认为自己付出的更多。工作到了瓶颈,感觉油腻了就裸辞,结果她不知道40+的女人根本不好找工作。

她从小灌输给女儿的思想是,要有“勇敢善良有阅读量”,结果孩子近视了不说,还没有啥特长不被学校重视。

她重新找工作,当了小传媒公司做公众号编辑。

但是当搁笔多年的新闻老记者,重新再拿起笔写自己的故事,做一个自媒体新人时,她却被读者的谩骂声吓倒了。

最后,她看到惧怕失败,不肯上台表演架子鼓的女儿,躲进了衣橱里。

孩子说,她看到妈妈写文章失败了,就不再写了,因为害怕再次失败。

铁梅这才意识到,自己平日里的“女强人”形象简直不值得一提,自己在孩子心中更应该是一个“迎难而上”的妈妈。

姐妹告诉女儿,这次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但是下一次我们就要勇敢面对。

最终,女儿站在了表演的舞台上。

小叶告诉铁梅,自己不再会夸她们一家子了。因为她们一直生活在各种赞美声中,所以一次又一次失去看清自己的机会。

02 家庭原罪

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

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深受原生家庭之痛的成年人,一般来自三种有毒的父母:虐待型父母、缺位型父母和操控型父母。”

小叶是一个恋爱脑,为了被爱,可以放弃女人的尊严。

她为了让自己在乎的铁梅一家开心,可以处处迁就自己,即使不是自己的错,她也会第一个向对方道歉。

这是心理学中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这种人格,让小叶很辛苦,一生都在向他人道歉,屈服于命运之下。

她不是孤儿,却有家暴的父亲,一个不疼爱自己的母亲。她是在打骂和责怪声中长大的,她很小就逃离家庭,自己闯荡世界。

她是洁身自好的姑娘,但是一遇见所谓的白妈王子,就沉沦和失去自我。

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马,一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他想念母亲,把母亲的照片设为屏保。

他谈了两场恋爱,都是找的单亲妈妈,这次主动追求铁梅,也是如此。

他渴望被爱,同样在爱的游戏里,没有主动追求爱的权利,都是在听铁梅发号施令。

铁梅说他们俩的关系是“课间十分钟”,又说这段感情很“脏”。小马从来不会争取主动权。

直至最后,铁梅想通了,自己不是什么圣母,也不再把男人看作是“工具”,而是生活中,她需要爱情与男人。

是小马让铁梅体会到了,一个女人被爱他的男人需要,那就是幸福。

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在爱情当中,更应该是平等的。

而小叶也在自己的荒唐行为下,认识到了不完整的爱,一厢情愿的爱,也是一种罪,是对自己的不公平。

她不应该把儿时的“原罪”带到今天的生活中,自己不再要逃离某段关系,而是生活中要大方地与过去说再见。

铁梅的女儿,小孩也是原生家庭的产物,但是她很乐观,继承了父母的聪明智慧。

但是,她在中国内卷式的教育体系,单亲家庭孩子依旧被排挤,校园里依旧还有霸凌。

她被父母逼着读书,学架子鼓、打拳击,其实这都不是她喜欢的。她说,自己就想做一个安静,会鼓掌的观众。

她是“好东西”,小叶也是“好东西”,小孩更是“好东西”。只是他们的原生家庭让他们失去了认识自己的机会。

其实心理学家讲,原生家庭并没有那么可怕,成长中的罪与罚,关键是要看自己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修复一段关系,走出一段记忆,弥补一颗心灵,关键在于你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能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伤害的人,其实已经不会再被原生家庭伤害到了。

就像一个人,只有在装醉的时候才会低声说“我醉了”。但是在真醉的时候,他们却会大声说“我没醉”。

意识到自己曾经被原生家庭伤害了,那就能够治愈。受伤的人,靠着自己一点一点对生命的感悟,一点一点地修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03 教育本质

当宋佳拿到《好东西》剧本时,她很激动,因为能演王铁梅这样的角色。

而其中让她最为感动的,不是爱情、闺蜜情,而是在教育子女时,作为母亲的无助与彷徨。

王铁梅像很多妈妈一样,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了,却忽视了他们最在乎的东西。

小孩在学校被欺负,她就一个电话打给老师,结果孩子的朋友少之又少。

她对孩子说,只要勇敢善良品格好,再多读书,有海量的阅读,那就是中国好学生。

所以,小孩没有出过国,也没怎么旅行过,以至于写作文时,撒谎写自己在法国游玩的经历。

结果,小孩上了三年级,一样兴趣爱好没有,经常去给班级演出乐队当观众,负责鼓掌。

尽管小孩对妈妈说,自己什么也不想学,当个观众挺好的,但是铁梅还是给女儿报了架子鼓。

当妈的觉得,学一样别家小孩都不学的乐器,这是冷门的,容易出圈。而小孩的父亲说,小女孩学拳击好,能保护自己。

中午有一天,小孩鼓起勇气对老师说,自己不再当观众了,而是自己也会打架子鼓了。

在小叶演出的酒吧,小孩第一次站在表演的舞台上,为自己表演,也在给母亲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她在作为里写道,“我证明自己是一个鼓手了,就足够了。我还是觉得自己做观众最适合。如果不是试过,也不知道自己最喜欢写作文。”

铁梅不再逼迫女儿学任何东西了,因为小孩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她是班级里作文最好的。

因为她爱自己的妈妈,也为妈妈曾经是一名出色的记者而骄傲。

影片结尾,小孩在朗读完作文,并获得班级最高分后,开心地背起书包就放学了。

她要和妈妈和妈妈的闺蜜小叶,一起去旅行,顺便去看偶像霉霉的演唱会。

铁梅终于懂了自己的女儿,而女儿也理解了妈妈。

爱不是,我为你与付出了多少,而是彼此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04 写在最后

在邵艺辉导演的新作《好东西》里,宋佳扮演王铁梅,是典型的“妈型闺蜜”。

因为她觉得自己很强,所以她能掌控一切。但是,生活不是“捏捏乐”,你捏它,它就向你“龇牙咧嘴”。

只有你真正看清生活,认真对待爱情与亲情,打破原有的思想束缚,你才能看到眼前的“好东西”。

人生最和谐的一种境界,就是一段又一段关系的修复、平衡和维系。

情侣、母女、闺蜜,亦是如此。

有时,我们未必要着急做出选择,放弃一次选择,也并不是懦夫。

真正看清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需要大胆地尝试。

跌倒,不代表失败,只是在成长中,我们选择暂时与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妥协。

女人,永远要懂得爱自己,更要看懂自己。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过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