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会儿,诗歌火得不得了,出现了一大批超牛的诗人。像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还有诗佛王维,他们的大名那是响当当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过,有这么一位诗人,风格那叫一个独特,写诗不走寻常路,老爱往诗里加些神鬼的元素。像是什么“鬼火黑得像点松花的灯”、“风儿送走客人,还顺道吹来股阴火味”、“鬼雨飘飘,淋湿了地上的草”这样的句子,一读起来,让人感觉后背嗖嗖的。大伙都好奇了:这家伙到底经历过啥?
这位了不起的诗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吉鬼才”李贺。
关于他的故事,史书上写得很少,我们只知道他寿命不长,只有27岁,但他写的诗句实在太过震撼,让世人都记住了他。有人还把他看作是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超级浪漫的诗人。
李贺跟李白,一个像鬼一个似仙,都是诗坛里的“奇葩”。他俩虽然差别挺大,但都透着股子神秘和飘逸。
说来也怪,这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有点相像,都是心里有大梦想但没能如愿以偿。不过,要是比起来,李贺可比李白要倒霉得多,足足惨上百倍。
李贺这辈子过得挺憋屈,写的诗挺独特但又难懂。可谁也没想到,就凭他四句歌颂国家的诗,竟然流传了上千年,还让好多汉子心潮澎湃。
男生为啥不拿起武器,去征服那五十座关山?
请你先去瞧瞧那凌烟阁,看看哪位书生能当上大官享万户侯?
看了这首诗,大伙儿都愣了:这真的是李贺的手笔?他还是不是那个以诗闻名的“诗鬼”了?怎么他能吟出这么大气磅礴的句子?
咱们得从李贺的家庭背景聊起,说说他的那些事儿。李贺这个人,他的故事得从他的出身开始讲。
【一、宗室王孙,少有盛名】李贺这辈子挺坎坷,满心抱负却没能实现,最后还因为心情压抑和身体不好,年纪轻轻就没了。不过说实话,他刚开始的时候,身份还挺高贵的,是个皇亲国戚。
公元790年那会儿,李贺来到了这个世界,出生地是福昌县的昌谷。
他老家那辈儿,是唐高宗李渊的叔公,所以他,说到底也是个正儿八经的皇室后代。
不过,他们家以前挺有地位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他那会儿,已经大不如前了。就像是命运故意跟他捣蛋似的。
但李贺却不这么认为,他仍旧坚持说自己是皇室的后代,觉得自个儿出身挺高贵,觉得别人都应该对他另眼相看。
不管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或者天生就有那份才情,李贺从小就特别用工读书,很小就能吟诗作对,满腹经纶。
这样的做法挺容易懂,人们通常都乐意活在祖宗的荣耀之中,以此鞭策自己奋斗。李贺这么想并非出于虚荣,而是有颗向上的心。
七岁那年,大名鼎鼎的韩愈,偶然间听到了李贺写的诗,心里头那个惊讶,心想:这诗居然出自一个毛头小子之手!于是,他就琢磨着得见见这个李贺。
那天,韩愈骑着匹高大的骏马,直接到了李贺家门口。李贺,穿着一身像大荷叶那么宽松的衣服,一脸成熟稳重的样子,开门把韩愈给迎了进去。
韩愈瞧了瞧面前这小家伙,心里琢磨着试试他的本事,就让李贺立马吟首诗来。
李贺眨巴眨巴眼睛,稍微琢磨了一会儿,就张嘴唱了起来:
马蹄声阵阵回响,震耳欲聋,一进门就跃下马背,气势犹如彩虹般壮观......
韩愈一听那两句,心里头就直竖大拇指,他嗓门一亮,夸道:“这简直就是小天才嘛!”
结果就是,李贺“神童”的称号一下子就传遍了四周。他写诗那叫一个得心应手,就连平时找写作材料和突然来灵感的方式,也跟普通人不一样。
李贺老爱骑着他那头小黑驴到处溜达,不管是天上飘的云、快落山的太阳,还是高高的山岭、热闹的市集,他走到哪儿,只要心里有了点子,就马上掏笔写下来,然后塞到驴背上挂着的小袋子里。
一整天忙下来,兜里塞得满满当当的都是纸。说真的,这孩子确实挺特别。
孩子行为古怪,让母亲心里挺不安。她觉得这孩子每天早早出门,晚上才回,还整天动脑动个不停,简直是用脑过度了!老这样下去,肯定会出问题的。
不过李贺倒是挺享受这种逍遥自在的感觉。
就这么着,李贺骑着头毛驴,背上驮着个篓子,成了他年少时的骄傲场景。他的诗写得好,名气传得老远,那会儿,想要他诗稿的人络绎不绝,在家门口排成了长龙。
李贺从小就是个天才,特别会写文章,天分特别高。他脑袋里想的东西很奇怪,行为举止也跟别人不一样,这些都显示了他的独特之处。
这其实也不意外,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自然就没空去管别的事情了。
很多特别聪明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有些马大哈。
说他是糊涂,其实更准确的是他特别专心。人的精力就那么点儿,全放在一件事儿上,别的事儿肯定就做不好了。不过,他这么专心钻研的领域,肯定会越来越厉害,也会给他带来好的结果。
【二、父名犯忌,仕途不顺】李贺特别喜欢写诗,同时也很爱读书,心里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身为李家的后代,他总是幻想着能有一番作为,干出一番大事业。
到了唐朝中期,那时候各个藩镇老是打来打去的,18岁的李贺心里头那个激动,就盼着哪天自己能拿上武器,去保卫国家,守护疆土,让天下太平。
后来,他拿着自己创作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去找韩愈交流。
乌云密布仿佛要把城墙压垮,阳光下铠甲闪烁像金色鳞片展开。
秋风中号角声响彻云霄,边塞之地夜色如燕脂般深沉凝固。
半边红旗在易水边飘扬,寒气逼人让战鼓声音沉闷不响。
为了报答你在黄金台上的深情厚意,我拿起宝剑,甘愿为你拼死战斗。
看完这首诗,韩愈心里头对李贺那叫一个佩服。他压根儿没想过,以前那个机灵可爱的小家伙,现在居然变成了这么一个有爱国心的热血小伙子。
尽管韩愈那会儿没法让他去当兵,但打算让他加入到文人堆里头。
李贺觉得,自己的美好前程近在眼前了。
21岁那年,有了韩愈的支持,李贺鼓起勇气,迈出了人生里科考的第一步。
李贺写了组诗叫做“十二月月词并闰月”,这组诗不仅让他成功通过考验,更是一下子让他声名大噪。
榜单公布那一刻,李贺心里头的高兴劲儿根本藏不住。他扯着嗓子大喊了一声,感觉整个人都像飞上了天,轻飘飘的,就像是站在了彩虹搭成的云朵上,美得让人心醉。
可不幸的是,李贺的出众才能引来了某些人的眼红,他突然就被取消了考试的权利。
李贺心里头憋着股闷气,嚷嚷着非要讨个说法不可。这么一来二去,他就直接跑到了负责考试的郑余庆家门口。
郑余庆特别欣赏李贺的才能,跟韩愈关系也非常好。韩愈当初给李贺引荐时,郑余庆就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
不过,有些人却故意捣乱,扯起李贺的老爸李晋肃来说事,说“晋”字和进士的“进”字读音一样。按照讲究孝顺避讳的老规矩,李贺就得躲着点,不能去考进士。
明白人一眼就能瞅出来,这是对手在故意找茬,硬掰道理。可法律摆在那儿,咱们也没啥好招儿应对。
那时候,触犯忌讳可是个大麻烦。就因为李贺他爸的名字没避开,结果他的当官路就这么没了。
到了这步田地,说啥都没用了。李贺心事重重地走开了。他压根儿没想过,自己身为李氏后人,会碰到这么不公平的事儿。更让他心寒的是,这事儿还没法改变。
心里头又是气又是难过,还有种说不出的无奈和无力感,全都一股脑儿地冒了出来。李贺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可这压根儿解决不了啥问题。
这外面的世界可真宽广,但可惜,就是没我李贺能呆的地儿。
我虽有一身本事和硬气,可咋把这些都使出来?
现在的李贺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准备翱翔天际的大鹏鸟,却发现自个儿被困在一个看不见的笼子里。这笼子四周模糊不清,使劲儿挣扎也逃不出去。
【三、忧愤多病,英年早逝】韩愈听到李贺的事儿,气得不轻,他大声嚷嚷起来:
老爸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要是老爸叫仁,儿子还不能做人了?
后来,韩愈又拉上李贺,一块去找了郑余庆。韩愈搬出好多道理来,就是想为李贺讨个说法:
周朝那会儿有个哥们儿叫骐期,汉朝又有个大兄弟叫杜度,我就好奇了,他们的孩子可咋个避免提到老爸的名字?是绕着那些发音差不多的字走,还是干脆连姓都给换了?再说说汉朝的吕雉,为了避讳这事儿,难道还得把名字改成“野鸡”不成?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郑余庆心里本就认为这个“避讳”的规定不太公道,于是他就暗暗点头,同意把应考的文书发给了李贺。
李贺手里紧握着那张费了好大劲才拿到的“通行证”,心里头那个激动,简直没法说。他揣着满心的期待和憧憬,一路奔向了京城长安。
李贺考试那会是真厉害,把才华全拿出来了。结果一出来,嘿,不负众望,他成功考上了进士。
不过按照唐朝科举考试的规矩,榜单公布完之后,还得再闯几关小测试。等这些都过了,才会发给你“春关”,这就是考试通过的证明。
没想到,李贺左等右等,春关却迟迟没来。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有人告发他,说他犯了父亲名字的忌讳,结果春关就被取消了。
人能接受一时的失落,可要是先给了希望再失望,那就真的让人难以接受了。
最关键的是,李贺碰上的这事儿,已经远不止让人失望那么简单了,简直是让人感到彻底没指望了。
他没法改动法律,也改不了老爸的姓名。这么看,他和考上当官那条路,算是彻底没缘分了。
之后,多亏了韩愈出手相助,李贺这才顺利得到了奉礼郎的工作。
但这个轻松的职位却让李贺更加闷闷不乐,难道自己这么多年辛苦读书、满怀的大志和理想,就这样打水漂了吗?
二十八星宿在心间铺展,元气满满精力旺。大腿一抬就能吟诗颂,笔下如有神,造化都黯然。
《高轩过》这首诗,把李贺心里的憋屈全抖搂出来了。
之后,李贺下定决心离开那个没啥实权的岗位。在一个挺冷清的日子,他跟朋友们打了声招呼,就踏上了四处游历的路。
广阔的田地,一只大雁孤单地飞翔,柳树枝条上挂着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这一路的凄凉景色让李贺心里头更觉得悲凉。
他走着走着,嘴里哼起了小调:
男人就算一时落魄志向不减,贫富不均也别怨老天。冬天寒风过去春天柳枝绿,根根柳条如烟波般清亮。
后来,李贺跑到了潞州,经过张彻的推荐,他给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当起了助手。
这份工作让李贺有机会大展身手,他靠写文章来帮忙,心里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没多久,到了公元816年,郗士美带兵去平定叛乱,结果啥也没干成就回来了,直接回了洛阳。李贺,也跟着没了幕僚的饭碗。
这次的挫败让李贺心里特别难受,他整个人都垮了,精神萎靡,身体也不行了。没办法,他只能带着病怏怏的身子,回到老家休养。
李贺在官场上碰了壁,没法为国家出力,心里头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从那以后,他写的诗也慢慢没了以前的明亮,更多的是用些阴暗的东西来表达心情,就这样,人们开始称他为长吉鬼才。
他的诗风格奇特,被人叫做诗鬼后来,李贺写诗老爱写“鬼”的东西,诗里都是奇怪的感觉,因此得了“诗鬼”这个称号。
他留下来两百多首诗,里面直接提到“鬼”的有十多首,剩下的大部分诗作也都跟鬼有点关系,写得挺隐晦。
南山真是让人心酸,诡异的雨水淋湿了地上的草。长安城半夜就入了秋,凉风习习,又有多少人在岁月中悄然老去。
说的是南山那片墓地,是每个人最终要去的地方,他感慨的是对生命无法把握的那份害怕。这很实在,也很凄凉,满满的都是命运安排的感觉。
金边装饰相思木弯弓,眉头一皱泪珠落重重。唤星邀鬼共享宴中乐,山精进食时人心惊颤。
说的是用相思木做的琵琶来弹奏,召唤天上的神仙和地府的鬼怪来享用供品。讲的是人世间的情绪,真是跟鬼一样,说变就变,没法捉摸。
看李贺写的诗,心里头会直打哆嗦,但琢磨琢磨,其实他的诗挺有批判性的。他把人世间的那些无奈和憋屈,都通过写鬼给发泄出来了。
这种风格的形成,跟他的背景和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
李贺心里总想着闯荡天下,但实际情况却像只被关起来的鸟儿,没法展开翅膀飞。这让他心里特别憋屈,于是就把所有的不满和怨气,都一股脑儿地写进了文章里。
后来,大家都说李贺快不行的时候,突然来了个穿白衣服的人。那人跟李贺说,天帝盖了座白玉楼,想让李贺去写个碑文啥的。
后来,李贺就没了气息,他的一辈子停在了27岁那年。
他这一辈子,一直都在奔着他的梦想使劲儿,虽然感觉离得很近,可就是怎么也抓不住。
李贺被无情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心里头对那些不公平和倒霉事纠结得要命。
最终还是没能挺住,离开了人世。
之后,他又跑到老妈梦里去了,跟她说自己现在过得挺棒的,正忙着写那个白玉楼记,不像在人世间那会儿,老被人瞧不起。
说实话,这里面可能带点虚构的味儿,但说白了,就是大家都盼着李贺,不管是在天上飘着还是在人间溜达,都能痛痛快快地施展他的才华和抱负。
四句短诗,流传千古,令人赞叹不已李贺在长安那会儿,心里挺憋屈的,周围那些有才华的朋友也都跟他一样,挺不顺心的。
韩愈过得挺落魄,虽说官职往上升了一小级,但实质上没啥大变化,还是没啥话语权。皇甫,升官是没戏了,加上他老爹也被贬了职,心里头那个憋屈,最后只能满肚子怨气地离开了京城。
后来,不少落魄书生都选择去给大官当幕僚,韩愈就是其中一个。他先是在汴州给董晋当助手,负责观察推理事务,后来又到了徐州,给张建封当推官。这么一来,他的日子好过多了,地位也提升了不少。
李贺突然明白了,其实,加入幕僚团队能给自己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这比当一个啥也干不了的文人可强多了。
这让他心里重新有了盼头。
他又开始琢磨起当年考上科举时的梦想,心里琢磨着要去当兵,想在战场上大展身手,自己亲手打造出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唐景象。
接着,他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地写下:
男人为啥不拿起战刀,去征服那五十座边关城池?
请你先登上那凌烟阁瞧瞧,看看有哪位书生能当上万户侯?
这14个字,铿锵有力,把一个大丈夫心怀天下的壮志展现得无比生动。他决意要奔赴战场,通过实战打拼来赢得名声和地位。毕竟,哪有让个文绉绉的书生去当诸侯的道理?
从下面四句充满热情的爱国诗句里,能明显感觉到:比起写文章、玩文字游戏,李贺其实更渴望建立功业,保卫国家。
这四句话虽然简短,但把好多年轻才子的那种英勇和爱国情感都说透了,千百年来一直让人赞叹不已。
现在再翻开李贺的诗篇,心里还是会被点燃,充满激情和斗志。谁不想成就一番事业,扬名立万?
最后,我想说,大家别只知道李贺有个“诗鬼”的称号,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他那满腔的悲愤和热血,体会他对咱们祖国那份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