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70后,我的父辈都是40后和50后,因此经常会听到他们念叨曾经那个年代发生的事,因此对于60年代的物价我是有所了解的。
现在我80多岁的父母虽然退休金挺高,但是他们的生活特别节俭,家里的剩饭剩菜从来不舍得扔,尤其是老妈对于一些旧衣物和破布头从来都是收集起来,这些东西是坚决不让扔的。
用老妈的话说:“当年给我哥哥做件衣服都要四处划拉布头来拼凑,以前人们穿的衣服有几个没打补丁的,现在好好的衣服只是样式不行就扔,应该让你们多接受接受当年的教育。”
老妈经常念叨的就是66年她跟老爸结婚的事,那次是她坐火车去哈尔滨老爸工作的地方完婚。
当时刚下火车老爸请她吃了一顿饭,就是一顿片汤和一碟酱牛肉,这是她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两个人一共花了不到8毛钱。
当年用结婚证可以去供销社买硬糖,硬糖是按厘来计算的,也就是一分钱可以买两块硬糖,结个婚花二块钱买的喜糖就够给大家分的。
二块钱在60年代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很多农民干一天的工分所得也不过5分钱,这在当年也够买不少好东西的。
即使是70年代的时候,一包火柴十盒也不过1角钱,一毛钱可以买100个铅笔芯,猪肉当年都是凭票供应,一般情况下在5毛钱一斤左右,到了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还是7角钱左右一斤。
六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的工资收入也不高,我家里有个老邻居是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干部,他在六十年代一个月收入40多元,这钱养活他家一家五口,而且他家里在当时伙食标准是很高的,可以经常吃到细粮。
我记事的时候这个老大爷抽的烟是九分一包的红玫瑰,这个烟当年也是档次比较高的,因为大多数烟民当年都是抽旱烟,很少有抽烟卷的,当年抽带过滤嘴烟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有人说在六十年代,二块钱就能吃大餐,当时的物价有多低六十年代的人生活还是比较贫困的,当时很少有人下饭店的,而且大街上的国营饭店也很少,就像我居住的二线城市,在七十年代的时候也没有几个。
当年进饭店吃饭也不是光有钱就可以的,还需要有粮票,因此下馆子在当年绝对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估计那个年代很多人饭店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我九十年代初学厨师时,我们那里的老师傅就说过,他六十年代参加工作时,饭店是很多人最想进的单位,因为进入饭店就意味着不用为吃饭发愁,当年的厨师都被称为“大师傅”,社会地位也非常高。
二块钱在当年的饭店里,基本上炒菜都是2毛钱左右一盘,散白酒1毛钱一杯,这么算下来三个人点五个菜,再喝点酒饱餐一顿,也用不上二块钱。
结语:现在我们下馆子吃饭是件很随便的事,当年要是能去饭店吃上一碗阳春面,那都是一件值得炫耀好久的事,所以还是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