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月18日晚,云南昆明某小区电梯上演“死亡飞车”,59岁业主韦某从17楼坠至负2层后又猛冲至33楼,最终因头部重创当场身亡。这场悲剧不仅暴露了电梯安全管理的漏洞,更引发公众对“冲顶”这一致命故障的深度关注。
一、致命7秒:电梯失控如“过山车”涉事电梯为奥的斯品牌,由昆明申菱电梯服务有限公司维保。尽管物业强调“每月不定时保养”,但记录缺失与检验超期的问题,令公众质疑维保真实性。
二、冲顶为何比下坠更致命?专家解析三大隐患保护装置薄弱:电梯下坠时,有钢丝绳、限速器、安全钳和缓冲器四重防护;但冲顶仅依赖制动器,一旦失灵便毫无阻拦。
惯性冲击致命:冲顶时人体超重,头部撞击轿厢顶部后二次摔落,极易导致颅脑损伤28。
上方安全钳缺失:我国多数电梯未安装顶部安全钳,加剧了冲顶风险。
同类惨剧频发:
2024年11月,贵州一电梯从11楼冲顶至28楼,致7岁男孩全身骨折。
2021年5月,广东湛江一电梯从1楼直冲30楼顶,1人身亡。
三、自救指南:生死时刻如何保命?紧急操作:
迅速按下所有楼层按钮,触发紧急电源停止下坠。
背部紧贴内墙,膝盖弯曲,双手抓牢扶手或扒住轿厢壁,减少冲击伤害。
切勿盲目行动:
禁止扒门、撬门,避免坠入井道。
通过警铃、对讲机或手机求救,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四、追问:谁该为电梯安全负责?目前,昆明市监局已介入调查,涉事电梯维保记录成为关键证据。专家指出,电梯安全需多方共治:
物业:须定期公示维保记录,杜绝“形式化”检修。
监管部门:应强制推广“冲顶保护装置”,升级安全标准。
乘客:避免超载、蹦跳等危险行为,发现异响、抖动立即报修。
结语韦某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电梯安全管理长期疏漏的缩影。每一次事故都在敲响警钟:生命禁不起“侥幸”,唯有严格监管与公众警觉并行,才能让“上上下下”的安全不再悬空。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上游新闻、央视网等权威信源,更多细节可查阅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