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乱不断的东汉末年,若论是这个既有名又有诙谐的英雄人物的话,肯定离不开咱们的曹操——曹老板。文学作品中曹老板这一形象通常狡猾滑头,霸道侧漏,而真实历史上就连诙谐幽默的曹老板都被吃透瘪被怼了。
其此人不只怼曹操,也怼何进。他自幼好怼,且胆大包天从不怕遭报复,即使在董卓等杀伐果决的军阀面前也毫不怯懦、欲怼必报。而且受了他怼的人大多是拿他没办法了,既不可能报复他又没有理由处罚他,怼了又怼不下去,不管是谁只要是受了他恨,就只剩下吃瘪了。
这个人究竟是谁,能够拥有这么好的口才,而他因为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军阀们一个个也拿不出他来,也不敢碰他,而他究竟都干了些什么?他有什么个性?今天就来说说东汉大文豪建安七子之一孔融。
孔融,字文之,鲁国人氏,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后裔。孔融为孔子第20代孙、孔融第7代孙孔霸、汉元帝之师、高祖父孔尚、钜鹿太守、其父孔宙、太山都尉,孔融地位虽不及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之金贵,但与一般人相比,亦堪称地方豪强。
孔融最为着名的事迹莫过于“孔融让梨”,这个事迹几乎为全国小学生所熟知。可别瞧孔融从小就聪明伶俐、乖巧可爱、历来被人诟病的“父母无恩论”也出自孔融之手。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为父丧礼时伤心过甚,曾伤心得要有人扶着才站起来,使当时州内许多人认为孔融为人很孝顺。
从当时东汉为官制度看,孝敬父母,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人能否为官,与是否孝敬父母也有着莫大的联系。自汉武帝时期起,朝廷对为官规定了考核制度,即地方官员在其辖区内发现有才能的人,上报给中央,然后由中央来确定是否任用这个人为官。
那时朝廷要求这些人一定要做到“孝廉”。直译过来,即既要孝敬父母、廉实、有一定才能、秀才才行。但在东汉末年时,这一制度的缺陷便初露端倪,东汉末年时开始有许多政治秀和道德秀被制作出来供人观赏。当然不管孔融此举是否属实,但“孝”其通过。
但仅此便能合乎“孝廉”而成名士?当然还远远不够,关于孔融童年的故事还很多。
孔融10岁时,孔融就被亲属带到了当时司隶校尉李膺面前,因为李膺是党大家的领袖人物和赫赫有名的大学者,因此名声实在太响了,去登门拜访者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李膺看不下去。由于实在是人数太多,李膺无奈,只好先让有关系的优先面见。
此时遭到拒绝的孔融家人内心一定也非常不服气,此时小孔融对门卫说道:“我们的家人与您家中的老爷失交!”事后,孔融一行果然进入李府。看到李膺后,李膺问他:“没听说过你,我俩的亲戚?”孔融此时并没有胆怯,而是大大方方地告诉李膺:“先人为老子李耳、先人为孔子,还只是师徒关系,算不得世交?”
其实孔融之祖乃孔子者可靠,但李膺之祖是否为李耳则未必。
李膺看到小孔融那么聪明、反应敏捷,又没有一丝怯场、敢说敢做的意思,于是就称赞小孔融,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大的作为,会有很大的成就。但此时有个官叫陈韪,对孔融所作所为很不满意,并评论道:幼时聪明绝顶,成年后就不一定了。而且小孔融听到他说的一点都不习惯他,就直接怼他说:“那么你一定从小就很聪明!”
由此可以看出,孔融从小确实聪明伶俐、机智勇敢,又胆大包天,肯定不是普通老实孩子。
孔融十六岁时,张俭因得罪宦官集团而被中常侍侯览视为眼中钉,下令让各地官吏生擒张俭。且张俭与孔融之弟孔褒为良兄,于是张俭便想找孔褒避而不见,不料其时正赶上孔褒外出,于是孔融便接见了他。
由于孔融当时才十六岁,张俭不愿意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孔融,他只好结结巴巴地说要去找弟弟。可张俭尽管嘴上不愿多言,却满脸写着困窘,聪明的孔融又怎能不看出来。所以孔融说他还可以以东道主的身份接待,后来接纳张俭入住。但这张俭冒犯的终究还是那个时代风头正劲的宦官集团,因此此事不久便东窗事发。
这件事东窗事发后,张俭离家出走,孔融和弟弟孔褒反而受到牵连锒铛入狱,为给弟弟顶罪,孔融说隐匿张俭全由他一人说了算,和弟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大哥孔褒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孔融为他而坐牢,因此还说张俭找到了他,而大哥却是清白的。两兄弟都想替对方顶罪,这一时间办案的官员不知如何是好,便去问母亲。可此时他们的妈妈还说儿子出事了,全是为人父母的本分,因此这罪该万死。
这个家有人说他有担当,愿意为这个家负责,的确令人动容,但是最终朝廷下旨定出孔褒有罪,孔融也没有罪过,并且由此小有名气。
孔融入仕的第一步就是得到赏赐赏识并任司徒掾属。当时孔融正在秘密查办官僚中贪污受贿之官,并对其进行惩治和整顿。不过有趣的是孔融所告发的这几位官吏中,多数是官宦之家,即宦官之亲。东汉末年,朝中上下并不惧怕冒犯宦官集团,因此对孔融这一行为,朝中官吏望而生畏,但孔融并不畏惧,甚至还在揭发这些宦官亲戚的违法事实的时候,丝毫没有客气。
不管是幼年孔融还是成年孔融都显得相当勇武,非常敢怒敢言、敢作敢为,尽管他反应速度快、头脑聪明,但孔融好像总是按自己的思路行事,绝不圆滑。而且他的这种个性注定会得罪不少人,有的胆子很小,有的肚量很小,但却不乏肚量和权势。但根本就不圆滑的处事方式在官场上能干多久?
光绪七年,原为河南尹的何进一跃成为大将军,此时杨赐派孔融手持名片,代表他们去祝贺何进。孔融全部来到何进家门口,只因败者告知门人行动迟缓而迟迟不进告知,孔融大怒。其实这可以说是那个年代不成文的额外收费潜规则,通常这类案件,就是门人讨“小费”,给多少钱,人立马去打工。
可心想孔融等正直名士,哪有肯干这种事情,事后孔融一抓便夺回名片,又直回请罪。这事儿让何进感觉面子有些过不了关,何进手下还以为该给孔融上一课,便想着直接派个人来对付孔融。但此时却有客人上前告诉何进:这孔融是相当有名的,将军此时若和他怀恨在心,恐怕天下名士也不会前来投靠将军,不妨以礼相待,这也可以表现出将军的胸襟。
何进虽然以前是个杀猪的,为人鲁莽了一些,但是道理他还是能理解的,之后何进召孔融为大将军掾属,但是孔融这个性格,没做二天又和别人结了仇,这个官场不管是宦官、外戚他那是得罪人的,也基本是给罪的,结果孔融被认为是混不过东汉朝廷的,只能以体弱多病为由回到家里待着。
尽管孔融脾气看起来的确有点小毛病,但毕竟孔融在东汉末年算是数一数二的名士了,名气还算不错,因此倒不愁朝廷不愿意。孔融在家里没多久,便被朝廷召回来做司空掾属,三天后,他转职为虎贲中郎将。
但此时恰是在东汉官吏最苦最惨之时,由于西北军阀董卓的缘故,入京。董卓自己是一个粗人,做事风格是自己想做,自己需要做,自己可以做,可以不做任何该做或不该做的事,合不合适。可就是在如此凶残野蛮的军阀面前,孔融却毫无收敛之意,依然是如何怼谁。
董卓掌握朝政后,首先想到的是改立皇上。但这次换帝却事关重大,一国之君岂能说变就变,所以孔融便和董卓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辩论过程中对董卓的地位和脸面都无所顾忌,这使董卓十分愤怒,也十分嫉恨。
但孔融终究还是个名士,如果直接把他杀得跟杀猪似的,那么后来更是没有人拥戴董卓,董卓那时刚刚执掌朝政,原来这朝堂上下肯拥戴的人很少,因此董卓才敢轻易将其杀掉。而董卓却能将孔融迅速调开,调得与他相去甚远,不再烦扰他,对此董卓也专门选择了最不容易打平、黄巾军最猖獗、北海国的位置。
身为一为有名之士的孔融,如何能眼睁睁地看着贼寇横行却无所作为?但北海国这地方是连像董卓这样的军阀也会头痛,孔融身为名士无一兵卒,能否制服黄巾军?
孔融来到北海后,还进行一系列准备,想方设法集结人马,想方设法说服军民,向周边郡县通气备战,众志成城抗击黄巾军。其后又创办学校弘扬儒术,善待投靠自己的老百姓,对大家以礼相待,这段时间孔融可谓声名远播,在民众心中影响日益扩大,江湖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孔北海”。
可以说孔融终究只是一介儒生,所做好的那些准备工作,对战争来说并没有多大帮助,可见孔融行军打仗时恐怕有缺失,且不说对手是令军阀们头痛的黄巾军,于是不久后孔融便被管亥所围。正在如此危急之时,孔融却选择寻求刘备的帮助。这可乐坏了刘备。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知世而刘备乎?”由此可见刘备在那个时代是何等小透明和渴望成名。
但孔融为何选了刘备而没有对曹操,袁绍等大军阀?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那时候曹操与袁绍已渐渐成为北方两大势力,因此孔融觉得,这两人迟早都会篡汉,孔融官职虽始终不大,但风骨却非常之高。那时候士族或多或少有些豪气,因其名士豪气,认为关心百姓理应如此,因其豪气,认为董卓桀骜不驯、是天理难容,而如今大军阀曹操与袁绍,跟董卓并无不同,因此在孔融看来,董卓,袁绍,曹操算得上乱臣贼子了,被他嘲笑。孔融之个性多少有非黑即白之意。
孔融这样的想法以及其嚣张的个性,必然会得罪不少将领,这次黄巾军危机靠刘备来解决,那么接下来怎么办?
不久,袁绍之子袁谭再次被杀。这一次可能会再没有刘备出手相助,孔融也只有亲自领兵硬上阵,导致打得一败涂地,孔融那边人越来越少,慢慢地只剩数百人。空中乱箭乱飞,打得孔融毫无还手之力,唯有躲进房子里、躲进桌下,等待败北。最终袁谭强占青州,孔融夜不能寐,连妻带子也顾不上,完全是袁谭的锅。
直至建安元年汉献帝受曹操迎至许都时,曹操迎来奉天子后,招请孔融入朝做匠作的大工匠,这个孔融算是有理有据的。
且孔融再入朝堂后,可看出孔融之心忠于东汉皇室,胸怀天下之心。例如说他制止恢复肉刑、保护皇室颜面等,从中不难看出孔融实为为汉室尽忠、且又胸怀大志之人。所以孔融本人的问题还是脾气很大,但能力没有脾气大,最主要的是他还谁都敢惹。
众所周知,曹操是个有些特别小癖好的男人,他喜欢妇人。随后曹操攻打邺城,带走袁绍家所有女人什么的,而且袁熙当时的老婆甄姬也是有名的美女。曹操破邺城后,径直来到袁绍家中后院便寻寻觅觅,但终究年事已高,不如小伙子腿脚灵便,令其子曹丕抢先一步,等到曹操走了,连美女的手儿都没牵着,但那只是小事而已,老子终究还是不能和儿子抢到女的不是。
但孔融后来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在这时专门写信给曹操,让曹操感到恶心,他说:“武王伐纣时,封妲己为周公封赏。”孔融的这句话是相当含蓄的,让曹操没有看清楚,对此也是专门去请教孔融您是什么意思的,实际上孔融是在开玩笑曹操总是抢人的儿媳妇,原来这一次爷俩争来了一人,爷俩像人的儿媳妇一样。堪称老一辈阴阳人。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时,孔融跳出来讥笑曹操,大将军劳师出征,海内萧条呀,刚好趁这一次出征的机会,您顺便问匈奴人以前为什么没有进贡弓箭,还有偷吃苏武那几头牛和羊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来讨伐呗!
曹操那时候听到他的话就被蒙在鼓里,这全是他妈的啥跟啥呀,怎么能不允许我挖秦始皇还去讨伐。孔融政治头脑究竟有多强咱不得而知,但孔融阴阳功夫肯定连曹操也不能服输。此后,有一部分人由于常年的战争造成灾荒,曹操上表表示应禁止饮酒,此时孔融再一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屡次上书挑衅曹操并和曹操进行针锋相对。曹操此时也想到这孔融本应留不住,但怎奈估摸着自己天下名士之地位,仍对自己多所隐忍。
但孔融本人作死后,不仅向曹操挑衅,而且大吐苦水,说出了许多当时无法理解与认可的话。
比如着名的“父母无恩论”。大家知道,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孝”。百善孝为第一位,东汉时期更把“孝”作为判断一个人有无做官资格的标准,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孔融的话,绝对属于大逆不道之举,自然也不是让曹操真的斩了自己。
孔融之所以真正受到处置,是因为疑其招兵买马,心存异志,说得直白点,便是疑孔融有招兵买马谋反之意。拥兵自重这类事情在东汉末年的年代里屡见不鲜甚至习以为常,如何来到孔融的身上便是心怀异志或意图不轨?曹操以前忍受了这么多年,可为什么此时却无法忍受呢,难道仅仅是因为犯了一个不恰当的罪吗?
事实上,主要是由于现在这个时候很恰当。以前孔融有事没事常找曹操的茬,有事没事便出言煽情,曹操忍气吞声,无不顾忌孔融对天下名士们的影响。但曹操后来平局定在北方,而且连袁绍他们家根也拔了下来,曹操北方霸主坐实了,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曹操以前不杀自己,无非就是要做一番模样,让天下名士看看,因为刚出道的曹操要有靠山,而在称霸一方后,事情变了,曹操连鞠躬尽瘁半生的荀彧也留不住,怎能让孔融还能继续逍遥自在。
就这样,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朝廷下令将孔融全家处死。这一年,孔融五十六岁。似乎多行善事确实可以替自己抗灾,但自己非要做到死而后已,那恐怕有再大的善事,都不一定能挽救。
反观孔融生平,不难发现,不管是孔融年轻时还是长大为官后,孔融都要么怼别人,要么怼自己,哪怕是因为自己的这张嘴而吃尽苦头,但是孔融也还是不敢有丝毫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哪怕是在人人惧怕的董卓面前,亦或是在人人都想攀附的曹操身边,孔融都丝毫不给对方面子,而且也从不掩饰自己看不上对方的心思。
孔融自幼胆小如鼠,也喜欢怼别人,但我们必须承认他在待人接物、研究学问上,既优秀又优势,但他的雄心壮志和能力似乎不太相称,而他的性情和能耐恐怕更是不相称。
如此正直,但总喜欢阴阳怼人,孔融你觉得他是不是一个合格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