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武汉军区的司令部内,刚上任不久的杨得志正在处理着工作。
就在这时,一通电话响起。
电话中,杨得志知道了他的老战友王平将在返回南京的途中会经过武汉,但无意停留。
这一消息让杨得志顿时怒火中烧,直言:“绑也要把他绑来”。
那么,杨得志为何要绑人?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又是怎样的?
意外的消息1974年武汉,杨得志这位上任不久的武汉军区司令员,正在忙着手头上的工作。
忽然,电话铃声打破了安静的氛围,电话那头是从北京来的战友传来的消息。
“王平正在从北京返回南京的路上,他的火车会经过武汉,但他不打算下车。”
这几句话让杨得志愣了一瞬,随即,他将茶杯往桌上一放,声音也提高了八度:“这个老家伙,他到底在想什么?”
电话里的战友还没来得及解释,他便紧接着说道:“行!我亲自去接他,绑也要把他绑回来!”
说罢,他果断地挂了电话,而在场的下属们则面面相觑,他们都感受到了司令员的怒火。
有人也小心翼翼地开口:“司令员,王平的身份……比较特殊。”
这句提醒却如火上浇油,杨得志猛地转过头反问特殊又怎样?战友来了,就得接。
他随即吩咐下属去安排接待事宜,甚至亲自核实了火车的到站时间。
几个小时后,杨得志早早地站在了武汉火车站的站台上,而王平显然没有料到杨得志会出现在这里。
愣怔片刻后,他才缓缓走下车,杨得志则没有多说话,只上前一步伸手紧握住王平的手。
“走吧,别站着了”,杨得志拉着王平往车站出口走去,他的语气中带着埋怨,却更多是久别重逢的欣喜。
而王平内心就没那么平静了,也更多的是忐忑。
王平的落寞王平曾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功劳,就连他的名字都是毛主席起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王平还被授予上将军衔。
按理来说,这样的人应该受到重用,但1966年,因为种种原因,他的工作受到影响被停了。
到了1972年,王平才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回到了南京。
但休息了一段时间后,王平就闲不住了,他向周总理申请工作。
那一段日子,他几乎日日期待听到好消息。
但但现实却无情得令人心寒——时间一天天流逝,没人找他谈话,也没有任何新工作的指示。
一次次的等待化作了失望后,王平没有选择沉默,他提笔写信给叶帅,信中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过去岁月的无限怀念。
叶帅收到信后,迅速给予了回复,并安排他去北京与相关部门沟通。
那一刻,王平再度点燃希望之火,他甚至在心里盘算着自己重新复出的计划。
可当他兴冲冲地赶到北京后,面对的却是一次次“等候通知”的官方答复。
幸好,最后尽管没有等到明确的岗位,但也算有事可做了,而且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了。
他本来打算直接返回的,但临时改变了主意,就决定先去武汉告诉家里人一声,但他并没想过去见老战友杨得志。
他知道,自己如今的处境,敏感而尴尬,他的身份注定无法避免某些人的议论。
而他不愿将这些麻烦带给杨得志,便没联系,尽管二人之间的关系足够好。
但没想到,杨得志竟然主动来找他了,而且,王平也未曾料到,这趟列车不仅将他带回南京,还会把他引向一个新的转折点。
再续战友情在军区招待所的会客厅里,王平坐在沙发上,手中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双手却始终微微颤抖。
对面,杨得志正专注地注视着他:“老王,你这是怎么了?这一路上,怎么总是躲躲闪闪的?是不是有什么话不好意思和我说?”
王平愣了一下,苦笑着摇了摇头:“老杨,你知道的,我这几年……过得不太好。”
杨得志听见后忽然坐直身子,语气带了点急切,“可不至于见个老战友都这么难吧?你这么躲着我,是怕我笑话你?”
王平则解释说,怕自己的身份会带给他麻烦:“你笑话我倒没什么,我怕的是我这个身份,会让你为难。”
他说到这里,眼神中多了几分苍凉:“你现在是军区司令员,我要是把麻烦带给你,那我真成了罪人了。”
听到这番话,杨得志不由得一拍桌子说二人是命都可以托付的人,根本不在乎这些,而且,他要是再那么说,自己就生气了。
王平也被杨得志的真挚打动了,随后二人敞开心扉交谈了一番。
分别后,王平回到了南京。
原本,他以为自己还需要继续等,但数天后,命运的转折悄悄降临了。
一天清晨,他正低头翻阅旧报纸,忽然门外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
打开门后,信使满脸堆笑地递给他一份红头文件,王平接过文件时,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当看到文件上“任命为炮兵政委”的字样时,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好消息接踵而至,不到四个月,王平又一次接到了新的调令。
这一次,他被任命为武汉军区的政委,与老战友杨得志搭班子!
当消息传到武汉时,杨得志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亲自到火车站迎接。
“欢迎回来,老王!”杨得志接到王平后,声音里充满了热情,他紧紧握着王平的手,仿佛生怕再次失去这个老战友。
“老杨,我……”王平一时语塞,他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只能用力点头,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感激。
杨得志拍了拍他的肩膀,故意笑着调侃他,两人并肩而行,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车上,他们谈起过去,谈起战场上的点滴回忆,谈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
而王平内心的自信也被一点点重建起来,他不再是那个满怀失落的赋闲老人,而是即将担负重任的军区政委。
他知道,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为自己而努力,更是为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为了杨得志对他的信任。
当王平正式到武汉军区报到时,杨得志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从欢迎仪式到办公室的布置,每个细节都透露着杨得志对这位老友的重视。
可惜,王平到的第二天,杨得志便患病被送去了北京治疗大,之后二人一起共事了两年。
期间,他们配合的相当好,也们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制定战略,共同为军区的建设贡献力量。
这次分别后,直到1980年,二人才又在北京共聚。
这份战友情谊跨越了时间的长河,不仅让两人再度携手,也让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了一种超越工作的默契。
对于王平来说,杨得志不仅是战友,更是人生低谷中那盏照亮他前路的明灯。
而对于杨得志而言,王平的回归,则让他坚信,真正的情谊,永远不会被时间和命运磨灭。
从武汉车站的一次重逢,到军区里的再次携手,杨得志志和王平这对战友,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患难与共、情深意长。
在最无助的时刻,杨得志用一腔热忱点燃了王平心中的希望,而王平的重返岗位,则是战友情谊的最好回馈。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际遇的写照,更是那个风云激荡年代里无数老战友间深厚情感的缩影。
王平后来将杨得志的热情和坚定视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支柱,而杨得志则笑谈道:“朋友之间不必谢,只要记得一起为国家拼过命就够了。”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友谊,注定被铭记,被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