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今天来,可有一言相赠?”
1957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两辆小车驶入了中南海,那是毛主席邀请的尊贵客人。为了迎接客人,他早已等在门前,客人一下车,便快步上前握手问好。
两人在书房叙谈良久,临别时,毛主席不但亲自送客人上车,还问他要一言相赠。客人便留下了一句“狮虱谏”,毛主席听后,大赞“讲得好讲得好,我一定记在心里!”
这位让毛主席如此尊敬的客人是谁?他的“狮虱谏”又说了什么呢?
毛主席
忽必烈后裔出名士这位客人,名叫冒广生,1873年,出生于广州,祖上来自江苏如皋。
说到如皋的冒氏,那可是远近闻名大有来头,他们原本并不姓冒,而是赫赫有名的“孛儿只斤氏”。
孛儿只斤,是蒙古的皇族姓氏。相传,在元末明初时,孛儿只斤氏的统治被推翻。为了逃避兵祸,忽必烈的第九子镇南王脱欢,他的一脉儿孙,便隐居到如皋的东陈镇,并改姓“冒”。
忽必烈画像
从此,冒氏就在如皋繁衍生息,还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大家族。最开始时,因为身份敏感,唯恐引起朝廷猜疑引来祸端,冒氏曾有族规:五代以内不得从仕。
到了明中期,这个族规到期,沉寂了上百年的家族,一出场便令人震惊,竟接连出现多位高官。
毛主席曾说:“明末四公子中,真正有民族气节的,还要数冒辟疆。”
这个冒辟疆,名冒襄,正是如皋冒氏中,明朝后期出现的鼎鼎有名的人物。
而冒广生,正是冒辟疆的后人,因此,他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后裔。
冒家家风优良,冒广生的外祖家,也是书香门第,是河南开封著名的科举家族。据《祥符县志》记载,这个家族,仅乾隆年间,就出过5个进士,还有近10个举人。因为家族名声远扬,冒广生的外祖父周星诒,虽无功名,却是一方大儒,因此也当过福建建宁府的知府和邵武同知。
中间为冒广生
元世祖后裔、科举家族的外孙,因此冒广生很小的时候,便有神童之名,被外祖父带在身边教养。聪慧又有好的学习环境,冒广生在学业上突飞猛进,17岁参加县试,全县第一,不久后参加州试,还是第一。
1894年,才21岁,冒广生便中了举人,这在当时,是非常厉害的,因为清代举人的平均年龄超过了30岁。
1895年,因为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冒广生入京参加了“公车上书”活动。1896年,在上海,年轻气盛的冒广生与梁启超相识,期望救亡图存的他,也开始参与“戊戌变法”,名列“保国会”之中。
1898年9月底,戊戌变法失败,幸而冒广生并没有受到牵连,1900年,年仅29岁的他,又再次高中进士。
年纪轻轻高中进士,本应大有作为,但清廷大厦将倾,他只在刑部、农工部做了几年郎中,清廷便灭亡了。
右一为冒广生
民国时期,冒广生也曾受邀出任过一些闲职。乱世之中,他开始将精力集中在著书治学上,尤其是一些地方文化,为免它们在战火中失传,他想尽办法。比如,《至顺镇江志》,这本史书,保存了元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史料,冒广生自己出钱,又找人筹款,最后得来600银元,才将这部史书重刊。
在解放前的战乱中,冒广生是在上海做文史职员,这份工作,于他来说倒是对口,也有份糊口的收入。
1949年5月,红旗终于飘扬在了上海滩,上海迎来解放。但已经70多岁的冒广生,也因此失去了工作,生活竟陷入困境。
冒广生年纪大了,倒也不在意,只要国家和平安定,他就满足了。每日,他就在上海延安路模范村的旧房子里,晒晒太阳看书写书,不过是生活清苦一些。
上海模范村
没想到1950年7月的一天,一个大人物突然上门,见面便说对不起,还非要给他一笔钱花------
临别赠言“狮虱谏”这个大人物,便是解放后上海市的首任市长陈毅。
解放后,百废待兴,陈毅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难免有些细节无暇顾及。直到1950年7月19日,他收到一封信,信是程潜写来的,信中,提及了冒广生清苦困窘的问题。
陈毅看完信,当天,就来到了冒广生的家里。一个有名的史学家,在他的治下,现在年迈生活困难,这让他深感自责,认为是自己怠慢了大学问家。
冒广生
来到冒先生家里,陈毅的心便有些沉重。因为环境艰苦简陋,他经过走廊时,还差一点将地板踩穿。
两人相谈甚欢,陈毅对冒广生的才情也很钦佩。临别时,陈毅拿出了一些钱,对他说:“这些钱你先拿着,只管安心写作,后续我会再想办法。”
仅仅几天之后,一份聘书便送到了冒广生的家里,是上海市的文物保管委员会,请他去做文管会的顾问。这份工作,冒广生来做正是相得益彰,每个月320元的薪水,也足够他生活了。
因为这件事,使冒广生特别感激,两人又时常交流诗词,因此引为知音。1955年,陈毅被调回北京任职了,临行,他还多次询问冒广生的生活,很是放不下。
陈毅写给冒广生的信
1957年,两人又有了相聚的机会。因为冒广生的长孙冒怀辛,考上了北京的研究生,要去北京上学了。冒广生深感欣慰,因此不顾已经85岁高龄,决定坐火车送孙子去北京上学。到了北京,就住在儿子冒舒諲家里。
当时,陈毅已经是元帅了。他得知消息,就邀请冒广生去参观了故宫,还有程潜、谢无量,几位好友,还在御花园里一起品茶。
几位老友相聚,聊得非常开心,期间,陈毅提出,党内正在做整风运动,冒老不妨写篇文章,发表一下看法。
回去后,冒广生就写了《对目前整风的一点意见》一文,当年6月6日,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冒广生的文章
冒广生的文章,没有任何旧式文人的逆反心态,提出问题鞭辟入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2日,一篇采访他的报道,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冒广生的访问报道
毛主席看到这些文章后,得知冒老就在北京,于是便想与他见一面。
6月28日的下午3点,正是酷热难耐的时候,周总理亲自来到了冒广生的家里。
为了表示对老人家的尊重,周总理装束整齐,因为担心老人不能吹风,他甚至电扇都不让开。
说起来,周总理与冒老先生,也颇有些渊源。如皋的冒氏,与周总理山阳的祖辈,是世交。周总理的叔父周嵩尧,与冒广生是好友,因为关系好,周嵩尧还牵线做媒,让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与冒广生的女儿结亲。只不过,冒老的女儿早亡,这婚事就没成。
冒广生与家人
周总理事务繁忙,两人谈了两个多小时,周总理便带话给冒老说:“毛主席想见你。”
一天后, 便有两辆车来接,冒广生在儿子冒舒諲的陪同下,进了中南海。一下车,便看到毛主席在门口迎接,让他甚是感动。
两人从整风文章聊到诗词歌赋,相谈甚欢,冒广生还将他的著作手稿本,《疚斋词论》、《宋曲章句》等,送了四大册给毛主席。
临别时,毛主席又亲自相送,邀请冒老明年再来,同时问他“今天来可有一言相赠”。
冒老先生坦言:“党内正在整风,我是经历过几个朝代的人,共产党能把中国搞得这样强大,譬如一头雄狮,身上也不免长几只虱子。古人云:虮虱虽小,为害亦大焉。可得提防呀!”
以雄狮身上的虱子做比,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理便是如此,既中肯又形象,这便是著名的“狮虱谏”。
毛主席听后,当即便大赞“讲得好讲得好”,还表示自己一定会记在心里。
冒广生与周总理夫妇
讲完后,冒广生拜别告辞,他上车时,毛主席还体贴的用手遮住了车门上沿,唯恐冒老碰到了头。
但第二年,冒广生终究没能再来北京,因为他回上海后,身体越来越差,1959年8月病逝,享年87岁。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人心和人才,是社稷巩固的关键基石。他们的这次会面,也成为一桩美谈,从此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