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陶铸当选正国级干部,事后致信毛主席:我心里深感愧疚

范鹏说历史 2023-02-05 21:01:47

1966年8月,党的八届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陶铸同志当选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跃成为了党内的“第四号人物”。

新的政治局名单通过以后,大会现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这次大会不但为我党规划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线,更是为党的事业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

一时之间,整个国家都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当选了正国级领导人的陶铸却并不是那么高兴。

此时的陶铸已经成为了正国级干部,享受着远远高出常人的生活待遇。

可是就在所有人都替陶铸感到高兴的时候,陶铸本人却在事后致信毛主席:我的心里深感愧疚!

那么,陶铸到底为什么会对毛主席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呢?面对陶铸这样的态度,毛主席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在陶铸的这次表态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地道来。

一 陶铸的“牛脾气”

晚年的毛主席在谈到陶铸同志的时候,总会对人提起他的“牛脾气”。

其实,陶铸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认识毛主席了,而他身上的那股倔强的脾气,也给毛主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32年的春天,蒋介石集结大军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围剿,考虑到敌我力量悬殊,加上敌人的攻势太过凶猛,我军不得不选择暂时从井冈山地区撤出向别的地方转进。

于是,红军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陶铸同志管理下的闽东根据地,刚刚见到红军的大部队,陶铸同志表现得非常热情。

为了让同志们休息好,陶铸还主动将自己的房间让出来给毛主席等人居住,还没等毛主席和林彪坐稳,陶铸同志就忙前忙后地开始为两人端茶倒水。

此时,毛主席早就察觉到了有些不对劲,于是他便主动向陶铸同志问道,有什么意见或者想法就直说。

陶铸听了毛主席的话,脸色才逐渐变得轻松起来,而后他也找了一把椅子,在一旁坐下,开始向毛主席和林彪同志汇报工作。

原来,陶铸认为闽东地区山脉纵横,各地的农村居民也比较分散,这样的地区自然非常适合开展“农民游击斗争”,可是当地的同志们缺粮少弹,这对根据地的扩张非常不利。

所以,陶铸希望组织上能够在方便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补给和弹药。

听到这些话,林彪有些坐不住了,他主动站起来向陶铸同志介绍情况,主力部队离开井冈山的时候,很多战士都还没有枪。

现在以组织上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家根本没有余力去援助闽东地区的游击斗争。

所以,一切都还要靠陶铸他们自己去想办法。

陶铸的脸色有些难堪,而他的脾气又十分倔强,听了林彪的话以后,陶铸立刻也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陶铸告诉林彪,闽东地区非常利于开展游击斗争,必须趁敌人还没有注意到这里的时候迅速出击。

否则,战机稍纵即逝,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想要在这里发展革命武装就会更加困难。

一时之间,林彪被陶铸说得只能够摇头叹气,还好这个时候毛主席坐在一边,他见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便立刻站出来替大家解围。

只见毛主席点燃了一根香烟,而后吐出一个烟圈,不紧不慢地对陶铸说你的心情我能够理解,大家都是为了革命工作,不要伤了和气。

毛主席告诉陶铸,当初大部队在离开井冈山的时候过于仓促,很多物资和补给都还没来得及拿。

当他和林彪带着4000多名红军战士撤离井冈山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只背了一斤炒米,还有接近一半的战士只能拿着大刀片子与敌人作战。

如果不是半路上他们遇见了一支国民党军的小部队,大家能不能够安全地抵达闽东地区都是一个未知数。

毛主席本来想通过此事劝慰陶铸,让他好好地想一想办法。

谁知,争红了眼的陶铸根本就不买账,他气呼呼地站起身来,对林彪和毛主席说道:“当初缺物资的时候,一直都向我们地方要。

我们地方上的同志勒紧了裤腰带,给你们供应了物资。可是现在轮到我们有困难,需要你们帮助了,你们却在这里提困难、找借口,要不然你们就继续去背那一斤炒米好了!”

林彪听了陶铸的话,脸上马上露出了一些不可思议的表情,他实在是没想到,陶铸同志居然敢当面顶撞毛主席。

虽然毛主席对此不会计较,但是作为整支军队的领导者,他依旧有自己的威严。

不过,毛主席也明白陶铸今天与他们二人爆发这场争论全都是为了“革命工作”,见陶铸还是不能够理解主力部队的难处,他便苦口婆心地对陶铸继续进行劝解。

“陶铸同志,我们主力部队是你们地方同志的后盾。但是现在我们也很弱小,不能抽出多余的力量来帮助你们。

如果我们一定要分散注意力,则会给敌人可乘之机。到时候非但地方上的工作做不好,主力部队也会陷入危险当中,你肯定不希望那样的情况出现吧?”

陶铸听了毛主席的这番话,缓缓地站起了身,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面前的这两个人,他知道现在的这种时刻,无论是主力部队还是革命根据地,大家各有各的难处。

刚才自己说话的确是有些冲动了,但他也绝不是那种不顾全大局,只考虑自己的人。

最后,陶铸将根据地的同志们召集到一起,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大家群策群力地制定了一些革命根据地的初期发展方案。

同时,他们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给予了主力部队一些帮助,在陶铸与毛主席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红军部队总算渡过了这次难关。

后来在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毛主席还颇为幽默地对大家打趣道:“陶铸这个人就像是一只长了犄角的牛,所以他发起脾气来总是会要顶人的,但他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同志啊!”

二 为国镇守“南大门”

1952年,党内迎来了一波人事大调整,有同志建议将陶铸放到广东省委的位置上,这个建议与毛主席本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一切商量妥帖之后,毛主席便主动接见了陶铸。

当时,陶铸正在别的地方主持经济工作,他来见主席的时候,甚至还来不及换衣服,毛主席见了陶铸立刻哈哈大笑了起来。

只见,毛主席主动走上前去拍了拍陶铸的肩膀对他说道:“现在中央想把你放到广东去锻炼一段时间,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去呀?”

此时的陶铸,相比于一些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同志来说职务偏低。

因此,有人便总是拿陶铸称为升迁慢的事情来开玩笑,但陶铸自己对于这样的现状并无意见,相比于那些职务和头衔,他更想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好。

所以在听了毛主席的话以后,陶铸当即向中央表了决心,他告诉毛主席,中央要自己去哪里工作,他绝无二话。

毛主席要的就是陶铸这种坚定的态度,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但在陶铸临走之前,毛主席还是非常友善的,对他提醒了一句:“广东是我们全中国的南大门,那里的社会情况比全国的其他地方要复杂一些。所以当你在做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慎重考虑。一切事务不可操之太急。”

到达广东省以后,陶铸一直将毛主席的这些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但是陶铸也绝不是那种谨小慎微的干部,他的骨子里还是有一股常人没有的坚毅与勇敢。

陶铸在广东省任职期间,他除了关心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外,还对当地的教育事业颇为关心。

当时有人提出,要在广州市重建暨南大学,引起了党内外的一番讨论,暨南大学的前身是由清政府在南京地区创办的“暨南学堂”。

后来,这所学校历经战火的摧残,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到了1949年,暨南大学被迫与上海的复旦大学合并,成为了复旦旗下的一个学部。

对于在广州市重建暨南大学的建议,陶铸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兴趣。

陶铸认为广州市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如果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但是,当时重建暨南大学的阻力,绝不是今天的人们所能够想象的,很多人认为,广州市虽然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学,但不必沿用暨南大学的名称。

再怎么说,这所大学都是晚清政府遗留下来的产物,如果将新成立的大学再命名为暨南大学,总让人感觉有些怪怪的。

但也有人认为,暨南大学是一所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名校,它的师资队伍与教研团队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

如果在重建暨南大学的时候,能够将这些老师全部争取过来,沿用原来的名字也不是一件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情。

在听过大家的意见以后,所有的压力都汇聚到了陶铸本人的身上,他没有在会议上表态,因为这件事情当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他必须秉持着毛主席对他的提醒,将此事好好地考虑考虑。

万幸的是,经过陶铸的一番考虑,他最终同意了“在广州市重建暨南大学”的建议,这个建议最终也得到了中央和毛主席本人的批准。

时至今日,暨南大学依旧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学府,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与帮助。

陶铸在广东任职期间,还非常重视本地的农业生产,在他的带领下,广东省的领导干部定期要去农村里劳动一段时间,保证自己不与人民群众脱节。

有了这样的生产环境,广东省的基层群众也干劲高涨,这使得广东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示范省份”。

经济发展得好了,陶铸也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广东省的社会改造当中,在陶铸的领导下,广东省各地开始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

许多原来难以解决的“社会顽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整个广东省正在陶铸的带领下,慢慢走向新的发展之路。

一转眼的时间,陶铸就在广东省的领导岗位上待了15年。

到了1966年,党中央要在北京召开八届一中全会,特意将陶铸从广东叫了回来。

一方面,大家都非常关注陶铸这些年在广东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面对像陶铸这样年轻有为的干部,我党也十分重视,不出意外的话,陶铸很快就会得到组织上的重用。

那么,陶铸又将如何面对这次组织上的重要会议呢?

三 自谦能干的“好同志”

1966年八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八届一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经过大家的一致表决,陶铸当选了中共中央常委。

这也意味着,陶铸同志成为了我们党的第四号人物,在会议结束的时候,毛主席用一种期望的眼神看向陶铸,并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

毛主席希望陶铸能够像在广东工作时那样,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且,毛主席还向陶铸交了一个底,他告诉陶铸,中央目前准备任命他接管中宣部的工作。

中宣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从那里发出的每一张命令都将左右全世界左翼舆论的导向。

因此,当毛主席将这个消息告知陶铸的时候,他突然感到肩上有一种巨大的压力,但是根据毛主席多年以来对陶铸的了解,他一定能够胜任这项工作,面对毛主席的期许,陶铸显得有些坐卧难安。

事后,他写信给毛主席,表示自己现在当选这个职务,内心有愧,论能力,自己不是党内最优秀的,许多同志都比我要强,对于这个的任命,大家是不是还要再考虑一下。

毛主席早就料到陶铸会这么回答,他回复陶铸,大家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相信他的能力,不管怎么说,陶铸也应该对自己更有信心一点。

陶铸见毛主席的态度十分坚决,便退而求其次,要求把自己的名次排到李富春同志的后面,怕自己做不好工作,反而给组织上带来麻烦。

毛主席对此交代道:陶铸同志,这件事情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既然中央都已经决定了,就不要再推辞了。

俗话说“恭敬不如从命”,陶铸听了毛主席的话,这才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而事实证明,毛主席和中央的同志们果然没有看错陶铸。

陶铸除了是一名发展经济的干将以外,也是一名宣传战线上的优秀干部。

在陶铸接受中宣部的工作以后,他立刻给宣传战线上的同志们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无论大家未来开展内宣还是外宣工作,都必须将“政治思想”放在首位。

当时,世界各国的左翼运动风起云涌,中国作为少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备受关注。

因此,在这个时候,中国必须当好一座“革命的灯塔”,将正义的声音传遍世界,为了让我党的宣传工作更加有力,陶铸甚至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为宣传材料撰写了好几篇文章。

这些文章传到国外以后,立刻受到了世界各地革命青年的追捧。

此时的陶铸虽然已经升为正国级干部,但他的行事风格还是非常朴素的。

平常因为工作忙,陶铸很少回家与妻子,孩子住在一起,有时碰到节假日,他也不能回去与家人们团圆。

无论宣传稿什么时候出来,陶铸总要第一时间拿过来亲自过目,陶铸与基层的同志们同吃、同住、同工作,大家对这位领导都非常佩服。

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没有愧对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陶铸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屡屡担任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

但是陶铸的家人始终没有因此得到过什么“优待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陶铸曾经向组织上告假回乡探亲。

当他看到乡亲们为其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以后,立刻就变了脸色,直到大家将所有的仪仗撤走,陶铸才同意下车回家。

到家以后陶铸三令五申地叮嘱自己的家人们,不要以“功臣家属”的身份自居,共产党人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功臣”两个字。

现在是新社会了,大家都是国家的公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

以后家里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妥善地处理,千万不能仗着自己的身份给当地政府添麻烦。

陶铸的话被他的家人们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十几年来,无论陶铸当了多大的干部,他的亲戚们依旧住在老家的房子里。

只有几位亲戚生病,需要求医的时候才到北京和广州找过陶铸,对于这些不算过分的要求,陶铸也酌情给予了处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陶铸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而作为一名从山村里走出来的革命者,他也给家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1969年11月,陶铸的生命进入了最后的时光,他躺在病床上时不时看向窗外,脑子里思绪万千。

陶铸实在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还有太多的工作没有做完,如果可以的话,他真想活着看到祖国富强发达的那一天。

入院几天以后,陶铸随即被医生们宣告病危,陶铸的妻子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刻赶到了陶铸的病房里。

以她对丈夫的了解,陶铸肯定还有一些话想与他和孩子们说。

只见陶铸强撑着身体,从病床上坐了起来,用微弱的声音对妻子交代道:“这么多年以来,你们陪着我也算是辛苦了。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过分悲伤,你一定要替我好好教育孩子们,让他们以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好好报效党与人民。”

说完这些话,陶铸马上瘫倒在了病床上,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暗淡的神色,整个人也变得无比疲倦。

就在当天,陶铸同志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人民。

这一年,陶铸同志才刚刚61岁。

1978年,中央决定为陶铸同志举行一次盛大的“追悼仪式”,陶铸同志的家人们被邀请到了追悼会的现场,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一幅肃穆的表情。

中央的同志们悉数到场,参加了陶铸同志的追悼会,这也是党和人民对他最高的肯定。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广大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而在这条道路上,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佼佼者,他们无不在用自己的精力,甚至是生命诠释他们心中那一份对人民最炙热的忠诚。

虽然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后人所知晓,但他们的高风亮节必将被后人所铭记。

:浊酒

责编:林画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