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学徒工资每月18元。三年学徒满后每月36元。吃顿饭花费4-5元。你说贵不贵?那时代下馆子可是很厉害的人。饭馆不多且都是国营倒是真的。那时的炒菜都讲究上明油,块八毛能买两个菜,米饭3毛一斤(粮票),几乎各店都一样。那年代,你一年上几次饭店,家里都省吃俭用 ,那时一年一家人存不了10块钱,钱还不够花。那时候能下馆子的也不是普通人,就好比现在住五星级宾馆了。那时候最大票子10元,开始上班每天7毛工资,能买2公斤羊肉,1.5公斤白面。那是一个,各种物资非常匮乏的年代,去饭店里吃饭就是太奢侈了,估计没几个人吧,一般的家庭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哪有多余的闲钱啊?
七十年代初,需要兑换“全国流通粮票”,那时的县城差不多都有“国营饭店”,点菜不要票证,但米饭大馍必须要粮票,餐馆是必须有的,但要买主食得有粮票,到外省出差得带全国通用粮票。在上海除可用上海粮票外,还可用全国粮票和浙江粮票,这两种粮票含油;湖南,湖北交界的地方,湖北收湖南粮票,湖南不收湖北粮票,据说湖南粮票也含油。也有一部分异价粮,一把粮票折价到食物中,大概一两粮多收两分钱,可到月底也可买跨月(F月)粮,沒有粮油关系的打工者可找居民买粮票或买异价粮,农村人口沒有粮票也可拿鸡蛋,花生等农副产品找城市居民換。90年以后粮票逐步退出市场。
70年代的饭店都是国营的,还为数不多,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饭店都是公有或者集体所有,那个时候下馆子,先交钱够吃饭,赶上人多,还要排号等位置。服务员铁青着脸…七十年代下饭馆,先付费和粮票等叫号,交钱后开一式两联小票,凭票领饭;那些只能成为过去的回忆了,想想那个年代一切都太朴实了!有粮票的是平价,没有粮票也可以吃,就是价钱高点,菜不要粮票。
七十年代儿时下馆子吃馄饨那真是香太好吃,大老远就闻着飘来的香味,那时饭店的菜真好吃,现在只能想想了,吃一次是多么的奢侈。70年代,上一次馆子就是大事了,普通家庭极少有机会上馆子,结婚都是在家里自己做。那个时代凡是门口挂着国营牌子的都牛的不行,不过东西确实好,记得有个正元汤圆店的国营饭店,那个汤圆里的猪肉都是正而八经的猪肉,坐在大堂里吃汤圆隔着布帘子能看见厨师大师傅在剁肉,案板上都是半拉猪。现在的汤圆里看着像肉,吃着像面粉。。。
童年的记忆饭馆的小笼包子是最爱。很清楚的记得,我和我哥两个人每天放学路上捡废铁卖给废品站,攒了半个月,终于可以在饭店买两笼包子,因为拿了家里的粮票,后来被家长胖揍。不过包子全家人吃了。家长肚子里也素。
每一张台子当中都有一个放筷子筷筒,台子上方吊着每个台子的号牌,服务员拿走一张购饭菜的票证,并写上台号以便厨师烧菜,服务员传菜不会弄错,食客们咽着口水静静的等着,这就是当年饭店的风情。七十年代,一盘辣子鸡,三毛二,阳春面一毛钱,二两粮票,一个猪蹄一毛,一碗肉面一毛三,一盒中华烟,六毛一,白酒两盒(4两)是四角钱。散装本地黄酒0.35元一斤,金刚刺或者番薯烧0.93元一斤。小时候隔壁就是一家酱油店,店里的价目表太熟悉了。
那时上饭店的人同现在上饭店最大区别,现在是社交或商务等需要,那时就是为吃饭,一饭一菜或汤,填饱,稍奢侈加杯啤酒,八分一杯,饭是二分一两粮票,二角左右已有肉丝,肉片等荤腥,此类来沪出差或单身汉为多。城镇饭店更便宜,清炒肉丝满满一盆6角,清炒猪肝5角,结婚前约上几个小青年每周上馆子或吃点心,单档或双档,油豆腐线粉大肠汤一角,生煎馒头8分一一角二分一两,牛肉汤一角七分,很便宜,结婚后就去的不多了。
现在一个家庭要有六七口人都靠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能行吗?计划经济时代可以,那时候的工资数字上看来是低,但那时候的人民币含金量高啊!人见人亲的年代!随然穷点天天开心!货真价实!全是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