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之死也是三国历史上令人叹惋的悲剧之一。因为这位功勋卓著的东吴将领,最终被自己效忠的君主孙权逼上绝路。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君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博弈。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一战成名。在此之后,又在石亭之战,击败了曹休,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随着陆逊的声名鹊起,在东吴军队中的地位愈发稳固。孙权把陆逊封为大将军、右都护,地位仅次于丞相。
同时,陆逊的崛起也引起了孙权的警惕。作为东吴的开国国君,孙权对于权力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不能容忍任何威胁到他统治地位的存在,就算是功勋卓著的陆逊也不例外。
当然,孙群对于陆逊的忌惮,还源于陆逊和太子的密切关系。陆逊是太子孙登的老师,师徒二人关系密切。在孙权看来,这种关系已经对自己的君权形成了潜在威胁。
孙登的早年逝世,让孙吴的储位之争骤然激烈。当然陆逊也无可避免的卷入了其中。他支持孙霸,和孙权属意的孙和形成了对立。
而且陆逊多次上书孙权,陈述立储的意见。孙权眼中,陆逊这是对皇权的干涉,并且怀疑陆逊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对陆逊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更让孙权惶恐不安的是,陆逊在朝堂上威望很高,很多大臣支持他的立储意见。这个局面更让孙权觉得自己权威受到挑战。
孙权对陆逊的处理手段,体现了成熟政治家的手腕。孙权知道陆逊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如果不加以遏制,很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接着孙权采取了一系列打压陆逊的措施:剥夺兵权,派人责问,将其软禁。这套组合拳下来,既惩罚了陆逊,又警告了其他大臣。归根结底,陆逊的死因,在于他和孙权在立储问题的分歧,触及了皇权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