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饱满、零添加!”这是电商平台上许多虾仁广告的标配宣传语。然而,3·15晚会和《财经调查》栏目联合调查发现,部分生产厂家在加工虾仁时,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甚至通过“包冰”二次增重,让消费者花高价买到的却是“水货”。

从“零添加”到“保水虾仁”,背后的猫腻
“保水剂”成增重神器,1斤虾仁7两冰
记者深入多家水产加工企业调查发现,保水剂(复合磷酸盐)成了虾仁增重的“神器”。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透露,100斤虾仁经过保水处理后,重量可增加至124斤。这意味着,消费者花高价买到的虾仁,可能有一半是水和冰。

更离谱的是,部分企业还会通过“包冰”进一步增重。刚从保水剂中捞出的虾仁,经过包冰机迅速冰冻,表面裹上一层厚厚的冰衣,重量再次增加。
违规添加,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
根据国家规定,冷冻虾仁中磷酸盐的最大使用量为每1000克5克。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企业的虾仁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例如,宝辉水产有限公司的冻虾仁磷酸盐含量超标51.4%,良基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的冻虾仁超标145%。
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问题、钙磷比失衡、缺钙,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零添加”只是噱头,消费者被蒙在鼓里
尽管商家在广告中大肆宣传“零添加”“零保水剂”,但记者发现,这些企业的虾仁外包装上并未标注保水剂相关信息。连云港鲜知肴食品公司负责人直言:“不标注。”渔趣多食品有限公司则解释:“虾仁作为生鲜和食用农产品,标签无需太过详细。”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严重损害了行业信誉。
生产环境堪忧,卫生问题令人担忧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企业的生产环境脏乱不堪。例如,连云港某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狭小、脏乱,工人没有任何卫生防护措施,直接将冻虾仁装袋称重、封口后发货。这样的生产环境,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从“保水虾仁”到“零添加”骗局,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保水虾仁”事件暴露了水产加工行业的乱象,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擦亮眼睛。面对商家的“零添加”宣传,我们不仅要看广告,更要看配料表和检测报告。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规添加行为,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买得安心。

你是否也购买过“保水虾仁”?对商家的“零添加”宣传,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观点,让我们一起为食品安全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