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需不需要“提灯定损”精神?

摄影界有友 2024-04-07 01:19:53

提灯定损来源于最近的热议文章《上饶·玉山讹人退租纪》。

具体的事件发生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一名女子为了孩子读书方便在学校附近以一月房租1200元租了一间房子。

在退租时,房东拿着探照灯对房间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检查,包括家具、地板、马桶、热水器、床板等,甚至是塑料凳子也没有放过。

最后,房东列出了一份详细的赔偿清单,包括16个大项和29个小项的损耗赔偿,总金额超过一万元。

最终,租客在JC同志的调解下,不得不支付了4000元才得脱身。

这个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由此还延伸出了"提灯定损"这个成语,反应某些人对待某些事情的过度挑剔以及一些苛刻的行为。

虽然这个成语的出现含有贬义,但在摄影当中好像也有很多这样的类似行为,好机友摄影小编在这里蹭个热度和大家探讨一下,摄影中的“提灯定损”行为有没有意义?

简单来说,摄影中的“提灯定损”可以理解为某些拍摄场景中的“细节怪”,既针对一个场景反复拍摄,相机角度有一丝的偏差,或者场景中出现一丢丢的不和谐因素,都要重新再次拍摄。

拍摄完成后,又得对照片进行高强度“后期整改”,恨不得将每个像素点都进行一遍完美处理。

这种行为就好机友摄影小编来看吧,认为每个人的拍摄习惯、拍摄要求都不一样,或许对于一些摄友来说,一张完美照片的照片带来的愉悦胜过一万张照片,好机友摄影小编对此也表示理解。

比如一些需要极具美感呈现的照片,尤其是“糖水片”,抛去艺术效果不谈,“糖水片”就的确是要符合大众审美,所以,模特又漂亮、风景要优美,摄影师当然需要剔除掉每一个影响画面美感的元素。

无论是从模特的造型、服装和妆容,然后到摄影师的拍摄场景选择,最后到拍摄时的构图以及后期的修图。每一环节,摄影师都要秉承“提灯定损”的精神,一步步提升画面美感。

但如果针的是一些纪实摄影,这种“提灯定损”的态度就有点没事找事了。

相信所有摄友们都知道罗伯特·卡帕,那个二战时期的著名战地摄影师直到死都在战争纪实摄影的路上,他拍摄的照片也成为了无数摄影书中的经典案例。

上图可以称之为摄影史上经典中的经典,后世的评论家们将其称之为一种特殊的拍摄手法,其实人家就是因为在拍摄时没对不上焦。

不过这丝毫不妨碍这张照片的伟大,在这种环境之下,举起相机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谁又会在乎细节?

也需这时有摄友觉得举例不准,这种照片年代太过久远了,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 那么可以看下近几年在各大摄影比赛中获奖的作品。

在拍摄纪实、新闻等甚至没有思考构图时间的作品时,或者拍摄一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是,别说“提灯定损”一般的抠细节了,相机稍微拿慢点连拍摄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在拍摄这类作品如果还想要追求完美,既不现实也几乎不可能。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摄影中是否需要“提灯定损”的精神,已经有一定的定论了,欢迎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摄影界有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