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大剧院正式首演。与以往青春版《牡丹亭》由专业昆剧表演团队出演不同,此次登台的是一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演出和伴奏队伍。团队成员中,4/5是00后,平均年龄不到22岁。

2024年8月6日,由东南大学负责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正式开班,这是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东南大学“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项目全面启动。该项目从中国戏曲学院、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澳门理工大学等29所高校选拔出50位青年学子,由作家白先勇出任艺术总监,12位青春版昆剧《牡丹亭》演员授课,从昆曲的唱念做打、表演身段、配乐演奏等多个方面进行传授。历经9个多月的精研打磨,以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为蓝本,精心呈现《游园》《惊梦》《言怀》等一系列精彩折子戏。

50位在校大学生,所在地区、课程安排各不相同,筹备这场演出十分不易。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天为感慨道:“学生们学业任务繁重,排练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在暑假、小长假和周末,但同学们热情高涨,毫无怨言。”

东南大学2021级本科生范宇鹏在折子戏《回生》中饰演柳梦梅。加入项目以来,几乎每个周末他都在排练中度过。他深刻领悟到戏曲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的精妙之处,“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在表演上收获颇丰,更让我对传统文化心生敬畏。未来,我愿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范宇鹏说。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任研佳参演花神时,穿着二十年前首演时的戏服排练,斗篷上花色鲜艳依旧,心里说不出的感动。在她看来,花神既是杜柳情缘的守护者,也是生死轮回的叙事者,于数字时代再现古典意象,既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的探索,更是青年学子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长期以来,东南大学坚守百年现代艺术教育传统,充分发挥艺术学理论研究、“孝慈剧社”“戏曲走进大学生”等学科社团及平台的作用,为昆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生机活力。而“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首演,是东南大学推进文化育人与美育融合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实践。
“真诚期待通过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培养更多具有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时代担当的青年人才。”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说。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苏雁 吴涵玉 许培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