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存亡之战》,铁血军魂的震撼,家国情怀的力量!

首席评录官 2024-10-02 15:20:15

《志愿军:存亡之战》,导演: 陈凯歌,编剧: 陈凯歌、张珂,主演: 朱一龙、辛柏青、张子枫、朱亚文,2024年9月30日上映的战争历史片。

本片是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聚焦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五次战役,特别是铁原阻击战这场事关存亡的战斗。

铁原阻击战,12昼夜的生死抗争

在1951年5月的铁原战场上,志愿军第63军的2.5万名将士与近5万名“联合国军”展开了长达12天的惨烈对抗,场面紧张到几乎无法喘息。

“守住铁原,就是存亡之战。”当时,中朝联军在连续作战后,部队极度疲劳、粮弹紧缺,战争的残酷显而易见,但影片却用最真实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志愿军“寸土不让”的决心。

影片中的铁原战场再现了志愿军面对敌军步坦炮协同作战时的无畏精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每个人的面庞都刻满了战争的痕迹,但眼神依旧坚定。

“在敌人的狂轰滥炸面前,我们是铁,是钢,是坚不可摧的长城!”这场战役对于志愿军乃至整个朝鲜战争的战略意义重大,为后续战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亲情的柔软与战争的残酷

亲情是另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朱一龙饰演的李想、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与张子枫饰演的李晓一家三口在战场上团聚,他们的重逢为电影增添了一份温馨,也让观众感受到战争中亲情的无奈。

这种对比在影片中处理得相当细腻,当硝烟滚滚的战场和家人相聚的那一刻重叠时,观众心中的情感冲击不言而喻。

辛柏青饰演的高级参谋李默尹的角色设计颇为复杂,他不仅是一名深入敌后的侦察员,同时也是家中情感的纽带。影片通过他展示了战争带来的牺牲和责任,而这种“家庭+战场”的设定更让角色显得生动而立体。

说到战争场面,陈凯歌导演真的是下了大功夫。影片中的肉搏战场景,一招一式都经过精心设计,真实还原了战场上的生死较量。

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震耳欲聋的炮火声、那些血肉横飞的画面,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生死存亡的时刻。

而影片中对细节的把控更是让人惊叹,无论是飘扬的五星红旗、破旧却坚韧的棉衣,还是战友间的生死承诺,都成为了历史的印记和情感的纽带,将观众与那段遥远的历史紧密相连。

战士的成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战斗

除了主线剧情外,影片还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战斗中的成长。

李想手持利刃,眼神坚毅,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敌军,他毫不畏惧,带领部队展开殊死搏斗。

李晓,从一个普通的联合国少女,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她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一个普通人在战火洗礼中的蜕变。

朱亚文饰演的吴本正与欧豪饰演的张孝恒一起为新中国的武器发展贡献力量,陈飞宇饰演的孙醒则在松骨峰战役后再次站上铁原战场,面对更残酷的敌人。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线,他们的经历不仅仅是战斗,更是对信仰的坚持与对生命的敬畏。

尤其是吴本正这个有着国外留学背景的军工专家,起初对抗美援朝的胜算充满了怀疑。他认为“制空权是现代战争的核心”,而志愿军如何在武器和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他一直存在质疑。但随着他亲身参与战斗,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影片的真实感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无论是道具、服装还是战斗场面的还原。整部影片涉及的所有服装大约有25000套,其中仅志愿军的军服合计就约5万斤。

正如导演陈凯歌所说,电影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用最真实的方式传达历史的分量。

全民意志的凝聚,铁血铸就的荣耀

本片不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对那个时代集体意志的致敬。影片通过战争场面和人物情感的交织,将志愿军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传递给了今天的观众。

“松骨峰上的三连已经被新中国和中国人记住了”,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提醒和激励。

本片不仅通过惨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更通过亲情、信仰与怀疑等多重情感线索,让每一个角色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影片最后,当电影主创和全体官兵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那昂扬有力的歌声仿佛穿越时空的阻隔,飘向了70多年前的鸭绿江畔,与英雄年轻的脸重合。

那一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伟大与崇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志愿军:存亡之战》无疑是一部令人难忘的战争巨制,无论是战斗中的英雄气概,还是亲人间的柔情,都做到了感情与历史的完美交融。

对于观众而言,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重温,更是精神上的洗礼。战争是残酷的,但英雄的精神是永恒的。

评录官:6分,值得一看。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