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越补越虚?老中医揭秘:少加这味“通络神药”难怪吃药无效!

张张科普 2025-04-02 09:35:0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版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

“我天天炖当归、喝黄芪、吞阿胶,怎么越补越累?”这不是哪位老年患者在诊室里的抱怨,而是我在门诊中数十年反复听到的真实声音。

“肝血虚”,听起来像个简单的中医词儿,可真要整明白它,没个二十年功夫你都不敢轻易开口。今天咱就把话挑明了:肝血虚不是你想补就能补的,补错了方向,不仅白花钱,反而越补越虚。

最关键的是——很多人忽略了一味“通络药”!没有它,补药就像堵车时按喇叭,越按越急,屁用没有。

补肝血,为什么越补越虚?这事儿得从“通”字说起

说实话,补肝血的药,中医书上巴掌大一页写不完,从当归、熟地、阿胶、白芍到何首乌,哪个不是响当当的“补血大将”?但临床上你真给患者开这些药,有些人吃了脸红人精神,有些人吃了却更困更虚,肚子胀、睡不好、冒痘、口干舌燥,甚至月经还更乱了。

这是为什么?不是药的问题,是你“没通”。

肝主疏泄,血得通而能养。补血之前先通络,不通则淤,淤则气滞血瘀,补进去的反倒成了“堵”。

就像你家水管堵了,你拼命往里灌水,结果呢?水倒灌、溢出来、甚至崩管子。身体也一样,肝血虚并不等于“血不够”,而是“血到不了该去的地方”。

这时候,少了那一味能通络的药,就等于盖房子忘了打地基。

那味“通络神药”到底是谁?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安徽来的老大哥,五十出头,干装修的,常年熬夜加班,脸色蜡黄,舌边有瘀点,舌质暗,脉细涩。自己琢磨着“肝血虚”,天天吃当归阿胶枸杞汤,还专门到北京买了三千块的“补血膏方”,结果三个月下来——更累了。

我一看脉象,嘴里只冒出一句:“你是把堵车当缺油了。”

他当时一愣,我给他原方不动地保留了补血的药,只是加了一味:鸡血藤。没错,这就是那味被太多人忽略的“通络神药”。

鸡血藤,性温味甘,入肝脾经,能补血且活血通络,是“血虚夹瘀”体质的关键调和者。它不像丹参那么猛,不伤正气,也不像川芎那样偏于行气,它温和地“疏络而不燥”,是补药与瘀血之间的“润滑剂”。

加上鸡血藤之后,这位老哥一个月后脸色红润了不少,睡眠也改善,舌头上的瘀点也淡了。

“补”要先“通”,中医讲的是“顺势而为”

中医不是“有什么症状就补什么”的数学题,而是“看你身体能不能用得上这些补品”的哲学题。肝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你补了血,得看血能不能养到筋、到眼、到指甲。如果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血就在体内打圈圈,哪儿也去不了。

《本草纲目》里讲得明白:鸡血藤“行血中之滞,补血中之虚”,是行中带补,补中有行。可惜现在很多人把“补药”当万能钥匙,忘了“通”才是开门的那把锁。

为什么补肝血反而上火、冒痘、睡不着?那是“火郁于肝”

“补药吃多了为啥睡不着?”——这个问题,有点像“饭吃多了为啥不舒服?”一样显然。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手脚冰凉、脸色苍白,盲目开始吃阿胶糕、当归水,结果火气上升,喉咙痛、痘痘多、心烦意乱。

这是因为她们体内本就有“肝郁夹热”或者“湿热下注”的底子,一补就“火上添油”。中医讲“虚实夹杂”,肝血虚不等于全身就虚,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内生,这些“实邪”常常被忽视。

鸡血藤这样的通络药,恰好可以在温和中调和气血,避免补药“闭门造车”。

“为什么我吃药没效果?”——你可能少了这一步

很多人抱怨:“我都吃药了,怎么还是没用?”问题不一定出在药身上,而是在你没理解中医的“顺势而治”。

药效就像种子,必须落在耕过土、松了地的田里才长得出来。这“松地”的过程,就是通络。补肝血、调月经、养眼明目……这些都得靠气血运行得当。没有通络药,就像没有路,补药上不了山、过不了河,最后堵在原地。

鸡血藤不是唯一的通络药,但它是最常被忽略、却最温和适用的那一种。

“通络”不是玄学,是科学

你以为“通络”只是中医的玄言玄语?其实现代医学已经在用科学语言解释这个事儿。

鸡血藤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甾醇类成分,有助于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这不就是“通络”的现代诠释?

2023年《中药材》上的一篇研究指出,鸡血藤提取物对血液黏稠度、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率都有显著改善作用。

所以你看,中医讲“通络”,西医讲“微循环”,说的是一回事。只是人家老祖宗早就总结好了,只是换了个说法。

肝血虚怎么调?别再只想着“补”

肝血虚的症状,五花八门:头晕眼花、手脚发麻、指甲脆裂、眼干疲劳、月经量少、情绪抑郁……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是气血运行的障碍,而不是单纯的“血不够”。所以调理方法,不能一味猛补,而是:

先通络,再养血

辨证加减,因人而异

忌讳急补猛进,提倡温补缓调

鸡血藤、当归、白芍、丹参,甚至是川芎、桃仁、红花,都可以配伍使用。但要根据舌象脉象、体质寒热、兼夹病机灵活调整。

说到底,补肝血也得讲“人情世故”

中医讲“天人相应”,其实就是讲“顺势而治”。你不能在冬天种西瓜,也不能在不通的经络里硬塞补药。

补肝血这事儿,说白了就像做人:你得先打通关系、通好人情(气血经络),然后才能办事(补养生化)。别再盯着补药看了,问问自己:你身体的“路”修好了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