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八里坪遗址说明了什么?

船长卡戎 2024-12-19 09:05:19

今年 12 月 5 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有新消息啦。他们发布了八里坪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八里坪遗址在沁河中游地区。这地方是沟通东西、连接北方的关键之地。这几年围绕遗址和沁河流域搞的考古工作。证实了中原核心区和周边区域文化有交流互动。周边区域的人迁徙过来,或者文化因素往中原汇聚。这就促使中原核心区崛起,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对了解晋东南地区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里的重要地位,学术价值可大了。

怎么回事呢

八里坪遗址在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就在八里村和庙坡村之间,紧靠着沁河的台地上。面积差不多 100 万平方米。1982 年文物普查就被发现了。1994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复查过一次。到了 2020 年,被列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就开始系统调查、钻探。从 2020 年起,经过系统调查和发掘。发现遗址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也就是距今 4300 年左右的时候。规划营建了三重环壕,内壕沟北部还有一组近 500 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民族融合研究所所长、八里坪遗址项目负责人赵辉说。通过对遗址所在沁河中游区域系统调查能确定。八里坪遗址可是一处区域中心聚落。

什么意思

庙底沟二期文化,处于中国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可是个重要阶段,是仰韶文化迈向龙山文化的过渡遗存。因 1956 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现而有了这名字。它在豫西地区,河南郑洛地区、晋南以及陕西关中都有分布。那些地方遗址非常多,可见这文化十分重要。它的影响力可不光在这,晋中、伊洛平原等更广泛区域也受其影响。它从仰韶文化那继承了些特点,又给龙山文化打了基础。在史前文化里那可是相当关键,是中原龙山文化早期代表。从它的聚落和墓葬能看出当时社会变复杂了。这种社会变化给文明发展铺了路,推动着文明化进程往前走。既然这么重要那这次

发现什么了

2020 年起,开始系统调查、钻探与发掘。这一弄,就知道遗址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距今约 4300 年时。人家规划建造了三重环壕哩。内壕沟北边,有一组夯土建筑基址,面积快 500 平方米。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民族融合研究所所长,沁水八里坪遗址项目负责人赵辉说。对沁河中游区域系统调查后能确定,八里坪遗址可是区域中心聚落。

打老早起,人类先祖就爱“逐水而居”。在遗址那周边啊,山水可美啦,太行山像个大保镖,沁河水则是不断的给养。聪明的古人就凑到这里,形成了原始村落。八里坪遗址虽说在台地上,可洪水还是个大麻烦。挖壕沟就能减减洪水的厉害劲儿,少受自然灾害的损失,护着先民的命和家当。在我们中国啊,数字“三”那可非常吉祥且有内涵了。就像《道德经》里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祖先建城时,“三”可起了大作用。好比北京城有紫禁城、内城和外城。环壕把聚落分成里里外外不同地域。

外壕沟形状像圆角长方形,沟里面积大概 46 万平方米,口子宽 10 到 18 米,深 1.7 到 3.8 米。中壕沟是长方形,沟里面积 5.5 万平方米,口子宽 13 到 19 米,深 1.6 到 3.8 米。内壕沟是半圆角长方形,沟里面积约 1 万平方米,口子宽 4 到 6 米,深 1.1 到 2.5 米。遗址里重要建筑基址都围在内壕沟里,周边其他遗存特少,和别的功能区分得清清楚楚,一看就地位特殊。壕沟都连通着,两边沟壁斜着收,外侧沟壁陡,内侧沟壁缓些,防御功能杠杠的。

很重要

八里坪遗址,在沁河中游一处三面环水的高台地。这地儿区位优势超明显。往西到陶寺遗址、周家庄遗址,直线距离都是 90 公里。往南到夏代晚期都邑二里头遗址,有 110 公里远。它们之间能没关联?专家说了,八里坪遗址在沁河中游,陶寺遗址在汾河流域。一个在太岳山—中条山这侧,一个在那侧。八里坪遗址第一期和陶寺早期差不多同时,第二期又和陶寺中晚期相当。这难道只是巧合?它们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