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日返华,20000名科学家“抱团”出走,日媒痛批:不懂感恩

俄语世界 2025-04-14 19:29:07

此前,人才流失一直是我们难以启齿的话题。

数据显示,此前已有32000名华裔科学家移籍,在美科学家中占比接近15%。对此,业内人士曾感慨:人才流失才是更大的问题。

但是,近些年来在老美的一些操作下,不少外籍人才开始“回流”。其中甚至包括组藤岛昭、丹尼尔·博维等高新领域知名人物,他们克服万难也要加入我国,引得日媒痛批“不懂感恩”。

在这样的风向下,不少外媒敲响警钟,并且纳闷“中方究竟有何魅力,引得世界人才向往?”

1、20000名科学家出走,日本人才流失引破防

近20年以来,我国在科研界的地位持续攀升,吸引了众多海外科学家的到来。但此前以科技强国自居的日本却陷入尴尬,“赴日深造”已经无法激起科研界的热情,甚至当地的科学家纷纷想着往外跑。

从2000年至今,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已经增长了13倍,日本仅相当于我国的三分之一。如此一来,海外科学家们也有了浓厚的兴趣,据报道10年来“回流”至我国的日籍科学家已在20000人以上。

2021年,日本“光催化之父”、曾斩获诺奖殊荣的科学家藤岛昭,曾带40多人的科研团队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据了解,该团队有38人是经过多年栽培的中国留学生,有的甚至已经成为院士。

为帮助藤岛昭团队更好地展开科研工作,上海理工耗资数十亿日元,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所。而这样的待遇也体现了我们的态度:相比于这些人才,花再多钱也值得。

眼见诸多人才流失,甚至带走相关科研成果,部分日媒对此痛批“不懂感恩”。但当地更多的质疑在于——为何如此?

日本试图力挽狂澜?业内宣称:没那么简单

调研显示,日本科学家之所以选择出走,主要原因或许就是“缺钱”。展开来说就是,日本教授退休后,如果还想继续搞研究,获得场所和资金的支持难度颇大。并且,日方也不愿意花费大代价用于贵重科研设备的引进。

相比之下,近些年来我国取得较大的发展,在科研投入方面也更加重视。早在五六年前,我们投入的科研经费就已经将近5200亿美元,已经开始追赶老美,日本甚至快看不到我们的“尾灯”。

就拿生科领域来说,日本生科企此前主攻的“脑利多”脑科技领域,后续因为经费等问题停滞不前。资料显示,该类科技通过靶向越过血脑屏障,直击根源,改观大脑疲惫、认知减退等问题。

其作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更严重的国家,日本中老年生存质量备受关注。为推进相关科技的研发,其同样潜心钻研、煞费苦心,可惜后续由于研发经费问题不了了之。

然而我国生科企进入相关赛道,凭借自研新型技术再加上京/东的布局,“脑利多”类科技才得以面世落地。

短短数月,相关成果在国内持续走红,与后续研发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如此,该科技还收获诸多“睡眠”、“思/维”等方面的相关反馈,成为中暮年高净值群体的“心头好”。

“中国拥有更好的科研条件,以及更大的国内市场”,日本业内对我国给出如此高的评价。而日本为了减少人才流失、挽回科研乏力的颓势,开始实施“精英大学”的措施,每年向部分大学提供20亿美元的支持。

但随着日元贬值、经济客观因素等,捉襟见肘的日本能不能将这项措施贯彻到底,这是一个问题。业内也毫不客气给出这样的点评:如果只是三分钟热度,想挽回怕是没那么简单。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归根究底,科技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要想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吸纳世界各国的前沿经验以及人才。近年来,我国为更好地留住海外人才,在居留以及科研支持等方面提供诸多便利。不仅仅是日本,还有不少美欧科学家也选择涌入我国。

俗话说得好,“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在各个领域,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海外科学家,他们的选择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相信未来在科研领域,我们终能站在世界之巅。

1 阅读:573
评论列表
  • 张华 11
    2025-04-14 22:22

    间谍

  • 2025-04-15 11:58

    鬼子在搞笑吗?这些人连生他养他的国家都没有感恩,你指望他们感恩一个工作单位?

  • 2025-04-15 19:57

    不需要他们感恩,确保我们的收益大于投入就不亏

俄语世界

简介:跟踪解读俄罗斯军事、政治、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