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一家人来贵州当农民,月入1500,却狂捐200万,如今怎样了

时鸢故事栈啊 2025-04-09 19:49:14

2002年,比利时凯文一家变卖全部家产,带着200万,举家搬到了贵州农村生活。

在贵州,一家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竭尽全力帮助山区贫困人群,做义工、捐钱、赠物、收养孤儿……

短短2年间,为了公益,他们散尽了200万家财。

母亲全职带娃,父亲打工养家,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连下一周的生活费在哪儿都不知道。

可即便如此,一家人仍非常乐观,对公益也乐此不疲。

父亲说:“钱从来不是问题。”

母亲说:“我不想就这样碌碌无为一辈子,不喜欢活着只为了自己。”

凯文一家为何背井离乡来到中国?23年过去,他们在中国又过得怎样了呢?

1、做义工后移居中国

凯文的母亲海蒂,年轻时是一名护士。凯文的父亲帕特里克,年轻时是一名造公交车的工程师。

1989年,母亲和父亲喜结连理,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母亲先后生下了三个儿子:大哥Geoffery,二哥Kevin,三弟Lan。

凯文排行老二,出生于1993年。

由于父母的收入不错,一家五口的生活过得也非常滋润,在20世纪90年代,一家人就买上了房子和轿车。

1996年,父亲所在的公司倒闭,被迫转行去做了货车司机。

那些年,父亲开着18米长的大货车,装着各式各样的货物,跑遍了整个欧洲。这份工作的收入很高,月薪2500欧元左右。

父亲性格内向,他喜欢开着货车漂泊在外。而母亲开朗热心肠,她热衷于公益事业。

2000年,母亲跟着她姐姐去了一趟贵州做义工,从此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第一次来到贵州,贵州连绵的大山让母亲惊叹不已,这里风景秀丽,民族风浓郁,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当时的贵州,还比较穷。

大山里的村民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缺衣少食是常态。孩子们衣裳褴褛,有的孩子甚至上不起学。还有的人饱受疾病折磨,却无钱医治……

贵州贫困家庭的一幕幕,深深烙在了凯文母亲的心上,每每想起,她都心酸不已。

尽管条件艰苦,生活落后,但母亲却爱上了贵州。

回去后,母亲一直对贵州念念不忘,并萌生了全家移居中国,长期留在贵州做义工的想法。

在母亲的游说下,2001年,父亲也跟着母亲来到了贵州。考察了2个月后,父亲决定支持母亲。

夫妻俩为了移居中国,整整计划了一年。

父亲将货车司机的工作辞掉了,家里的房子也卖了,车子有点旧,便直接送人了。

起初,凯文的爷爷奶奶是不同意的,觉得这个决定太不可思议了,奈何拗不过儿子和儿媳,只能勉强同意了。

02、语言不通,在家自学

2002年,凯文的父亲和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兜里揣着变卖家产的200万,举家搬到了贵州农村。

在贵阳,他们租了一栋2层楼的老房子。

衣食住行好解决,但三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却是个大麻烦。

来中国之前,只有母亲一人学了一段时间的中文,其他的人都不懂中文,与他人交流有障碍。

三个孩子进了学校后,上课就跟听天书一样,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因为语言不通,三个孩子在学校也没朋友,课间只能自己一个人发呆。

在那个年代,外国人比较少见,大家都对凯文三兄弟很好奇,走到哪儿都有人围观,即便上厕所也有人跟着看。

有一次,凯文一家人去动物园玩,周围的人不看动物,而是盯着他们看,跟看猴似的,有的人甚至还上手摸三兄弟。

无奈之下,母亲海蒂决定让三个孩子在家学习,她从美国买来教科书,自己教学。

每天早上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是孩子们的上课时间,其他时间,孩子们可以去玩。

那些年,凯文三兄弟一直都在家里上学,直到满18岁。

除了教育,饮食也是凯文一家需要克服的难题。

在比利时,他们的主食是面包、奶酪和土豆。去到贵州后,别人吃米饭、吃粉、吃面条,而且还放辣椒。

一开始,凯文一家吃不了辣椒,可在当地人的影响下,他们也学会了吃辣,到后来无辣不欢。

在比利时,水果、肉类都贵,但在贵州,这些东西便宜很多,而且种类也更加丰富。

凯文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吃棉花糖的感觉,那个像云朵一样的东西,入口即化,甜丝丝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文三兄弟的中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除了不在学校上课,他们和别的中国孩子没什么区别,童年都是在与小伙伴们的打闹玩乐中度过。

贵州人很热情,有的时候,三兄弟在邻居家门口玩,人家也会邀请他们一起吃饭。

03、乐善好施,花光200万

去到贵州后,母亲一直没有工作,就在家教育三个孩子,做饭、操持家务。

而父亲,则在做义工,主要给山区村民送物质,每个月能领到一点微薄的薪水。

父亲是个十分善良的人,遇到穷人生病无钱医治,他会慷慨解囊,遇到有人生活困难,他也会出手相助。

除了捐钱、捐物,凯文一家也曾收养过被父母遗弃的孤儿。

那些一般都是刚出生没几个月的孩子,因为疾种种原因被遗弃,母亲海蒂会耐心地收留、照顾他们,直到他们被新家庭领养。

那些年,凯文一家前前后后共收养了40多名孤儿。

在凯文家待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孩子,从婴儿带到了9岁,已和这个比利时家庭处成了一家人,至今仍和他们保持着联系。

后来,因为经济实在困难,凯文一家便没有再继续收养孤儿。

因为乐善好施,去到贵州不到2年的时间,一家人带去了200万就被花了个精光。

手里头没了积蓄,但凯文的父母并不慌,在他们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有人需要帮助,那就去帮。

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连下一个礼拜的生活费在哪儿都不知道。

“钱从来不是问题,总能想到办法的。”父亲总是很乐观。

而每当家里弹尽粮绝之时,也总是有好心的村民念及这一家人的善良,主动伸出援手,给这个比利时家庭送牛奶、鸡蛋、油、盐……

对于公益和慈善,母亲海蒂一直有份执念。

“我不想就这样碌碌无为一辈子,不喜欢活着只是为了自己!”

看见困难的人,母亲总会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哪怕是做一件很小的事,她也会心安。

04、租荒地开办农场

凯文一家在贵阳住了15年,搬了好几次家,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高楼平地起,车子也越来越多。

2011年,一家人回了一趟比利时,但发现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比利时的生活,又回到了中国。

三兄弟在家接受的教育,没有文凭,找工作屡屡碰壁。

疫情之前,大哥在贵阳的一所私立幼儿园当外教,2020年,因为疫情他失业了。

后来,他回到了比利时,入职了一家做帐篷的公司。

二哥凯文,性格内向,从小就很喜欢动物,一直有个农场梦。

2017年,他看到当地有块荒地出租,萌生了做农场的念头。

凯文的爷爷年轻时也经营农场,父亲从小在农场长大,对农场有很深的感情,非常支持凯文。

就这样,父子俩在贵州下司镇承包了一块2000多亩的荒地,办起了农场。

在比利时,承包土地成本非常高,要办个农场不容易,但在中国,租地便宜,办农场的成本省了很多。

凯文父子俩自己动手割草、铲地、盖房,费了好一番功夫,动物们的房子终于盖好了。

凯文又买回1000多只鸡苗,还购买了羊、兔子、鹅、黑猪……随着各种动物们的入住,农场越来越像样了。

每天,凯文和父亲都要开车进山,打理农场、喂养动物、捡鸡蛋,忙忙碌碌一整天。

傍晚,父亲则会去菜市场拣烂菜叶子,这些菜叶子可以用来喂鸡。

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凯文的农场已经初具规模,不仅动物越来越多,农场里还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

羊粪和鸡粪是宝,堆在一起可以变成肥料,有人会来购买。

三弟曾经当过半年的英语老师,后来只做些零工,工作和收入都不稳定。

在二哥凯文和父亲开办农场后,三弟也一起加入农场的经营和管理。

每天,凯文和父亲去农场干活,母亲和三弟就在家里做饭、操持家务。

三弟也负责一家人食材的采购,是个砍价小能手,他和菜贩、餐馆老板混得很熟,老板有剩菜、剩饭都给他留着,可以拉到农场喂动物。

农场产出的鸡蛋和蔬菜,凯文一家也会出售,每个月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

对于农场的发展,凯文一家有着长远的规划:等日后农场效益上来了,他们可以给无法谋生的人提供工作机会。

虽然在贵州日子过得清贫,但凯文一家对此却非常知足,也始终没有停下助人行善的脚步。

0 阅读:2

时鸢故事栈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