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应该这样捂!

科春海 2025-04-17 13:29:42

俗话说 “春捂秋冻”,那 “春捂” 究竟该如何 “捂”,又要 “捂” 到什么时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什么要 “春捂”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而言,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之说。“春捂” 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求,能够更好地养护身体阳气。

从气温状况来看,初春之际,天气乍暖还寒,气温波动较大。若过早脱掉厚衣服,身体极易受寒,进而引发呼吸道系统疾病以及冬春季传染病等。

需留意的是,“春捂” 原则更适用于平常体质较为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欠佳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然而,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群,“春捂” 未必适宜。

“春捂” 就是多穿点?到底该咋 “捂”

“春捂” 并非毫无章法地多穿衣物,在日常生活中,推荐采用 “洋葱穿衣法”,同时遵循 “下厚上薄” 的准则。具体而言,上身不妨穿得稍薄一些,然而秋裤与厚袜子先别急着脱掉。

举个例子,内层适宜穿着排汗性能优良的衣物,中层则选择毛衣、绒衫这类保暖性颇强的衣服,最外层搭配防水防风材质的衣物,以此从容应对多变的天气。

“洋葱穿衣法” 的显著优势在于,既能确保身体温暖,又便于穿脱。在春季这种温差起伏较大的环境里,能够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切换,有效避免着凉或者出汗的状况发生。

鉴于各地气候条件存在差异,“春捂” 应当依据个人体质与所处地域的不同而灵活调整,一般以自身感觉温暖且不出汗作为适宜标准。对于本身体质较为虚弱或者怕冷的人群而言,即便气温略高于 15 摄氏度,也无需匆忙脱掉秋衣秋裤;然而,要是在 “春捂” 过程中频繁出汗,那就意味着 “捂” 得过了头。因为出汗后吹风不但容易引发感冒,从中医理论来看,汗多会损伤津液,还有可能损耗阳气,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这 3 处重点 “捂”

“春捂” 并非单纯的 “多穿衣服”,“捂” 的位置同样关键。专家建议,着重做好这 3 处的保暖。

颈项部: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此处容易遭受风邪侵袭。保护好颈项部,可防止风邪入侵,建议根据温度佩戴围巾、帽子。膝足部:俗话说 “寒从脚下生”,所以膝足部的保暖极为重要。“春捂” 穿衣可遵循 “下厚上薄” 的原则,上身可穿得薄一些,但秋裤先别急着脱。腹部:主要是 “捂” 肚脐,肚脐又称神阙穴,温暖此处能够鼓舞脾胃阳气,尤其是一些胃部怕冷、容易腹泻的人,要特别关注肚脐部位的保暖。

饮食上也要 “春捂”

“春捂” 旨在保护身体阳气,故而除了衣着方面,饮食上的 “春捂” 也不容忽视。

春季适合食用一些辛温升散的食物,比如豆豉、韭菜、葱、香菜等。生冷食物应少吃,早春时节饮茶宜选择性质温和的茶类,像红茶和黑茶,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除了饮食,泡脚也有助于补充阳气、调和阴阳。睡前可用温水泡脚 15 至 20 分钟,这有助于扩张脚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得以放松,睡眠质量也会更佳。

“春捂” 时间越长越好吗?要 “捂” 到啥时候

盲目 “捂” 并不可取,那么何时可以不再 “捂” 呢?专家介绍,“春捂” 可遵循 “815” 原则。

当昼夜温差大于 8℃时,表明气温不稳定,需要 “捂”;当气温连续保持在 15℃以上,并且维持了一两周时,就无需再 “捂”,可以适当减少衣物。

这些知识你都掌握了吗?快转发到家人群一起get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