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的一个失误:体制内这个岗位的编制,肉眼可见的严重过剩

小卢走职场 2024-10-27 05:20:49

最近跟一些在教育口工作的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乡镇基层学校的教师数量,怎么说呢,有点过于充裕了。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老师比学生还多的情况,师生比接近1:1,让人不禁感叹,这真是“桃李满天下”啊,只不过这“桃李”指的是老师。

有个网友跟我吐槽,他老家县城下面的一个乡镇中学,学生总共才200多人,教职工却有180多个。

平均下来,几乎一个学生配一个老师,这师资力量,简直堪比古代帝王家的私塾。

当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

很多乡镇学校,财政支出的大头就是教师工资,占比甚至超过了一半。

你想想,本来乡镇财政就不宽裕,这么一来,其他方面的投入自然就捉襟见肘。

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新换代慢,教学设备跟不上,最终影响的还是学生的学习质量。

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

其实原因挺复杂的。

一方面,过去为了普及义务教育,确实需要大量的教师,那时候教师的地位也不高,待遇也不好,所以很多地方都采取了“人海战术”。

现在义务教育普及了,但教师队伍的规模却没及时调整,就出现了冗员的情况。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乡镇学校工作。

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发展空间有限,都是劝退的原因。

为了吸引人才,一些地方就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增加了编制,结果导致教师数量进一步膨胀。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想吸引人才,就增加编制提高待遇;编制增加了,财政压力就更大;财政压力大了,学校硬件设施就更难改善;硬件设施差,就更难吸引人才。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编制管理的问题。

过去,教师编制是按照学生数量来分配的,但现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很大,很多学生都去了城里上学,导致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减少,但教师编制却没有相应减少。

我有个朋友在乡镇小学当老师,他说他们学校现在的情况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多老师其实没什么事干,但也不能裁员,因为有编制。

每天就是“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也能反映出一些教师的工作状态。

这种编制过剩的情况,不仅造成了财政负担,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一些有能力的年轻教师,因为看不到发展前景,就选择离开乡镇学校,去城里发展。

留下来的,很多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或者能力相对较弱的。

长此以往,乡镇学校的教育质量堪忧。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国家提倡乡村振兴,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教师队伍应该加强才对。

这话没错,但加强不等于盲目增加数量。

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与其养着一群闲人,不如精简机构,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提高现有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乡镇学校任教,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说到底,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如果改革之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那改革就失去了意义。

乡镇学校教师编制过剩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总得想办法,慢慢改进吧。

1 阅读: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