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笼包”竟是一场持续30年的集体骗局?

刘思远啊 2025-02-22 15:24:38

浙江嵊州这座江南小城里的人们因为字的生僻不得已借用杭州的名头,靠着一个个褶子精致的小笼包走遍全国,用三十年的时光把传统手艺变成了产业的致富密码。

每一个早晨走进家门的食客都不会知道这样一个真相,很多杭州小笼包店里的老板身份证号还藏着一个秘密,他们的身份证号都是以330683开头,这个区域码正写着他们嵊州的家乡。

那用的是嵊州方言里独特的腔调,这种腔调就像是一个暗号,让老乡们在街头巷尾能认出彼此的来处。

这些嵊州人跑到外面开店时发现普通人念不对嵊州这个字,他们也不想天天给客人解释这个字怎么念,干脆就换成了大家都认识的杭州。

嵊州人觉得换个名字做生意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手艺是真的,只要能让客人吃到正宗的小笼包就行,名字什么的不重要。

在九十年代,城里人工资才几百块的时候,嵊州人卖着一块钱一笼的小笼包,每天能卖出三四百笼,比在家种田强多了。

嵊州的农村人看到外出做小笼包能赚钱,纷纷跟着出去闯荡,有人去了北方,有人去了南方,连东北和广东都有他们的身影。

那时候的小笼包店都很简单,就夫妻两个人,一个和面一个包包子,一个小店面就能开起来,成本也不高。

不过生意做大了也有烦恼,全国开了差不多三万家店,但是每家店的味道都不太一样,有的店天天爆满,有的店没几天就关门了。

店里的面皮厚薄不一样,肉馅的调味也各有各的配方,就连褶子的数量都随意,导致客人吃到的小笼包总是不太一样。

有些店为了省钱用劣质原料,有些店的师傅手艺不到家,这些问题让很多客人对杭州小笼包的印象变差了。

在深圳华强北的李冬看到对面新开的小笼包店只开了三个月就倒闭了,他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整个行业都会受影响。

以前大家都觉得开个小店赚快钱就行,现在发现如果不改变经营方式,这门生意迟早会被别人抢走。

生意做到这个地步,大家才明白光靠一身手艺是不够的,需要更专业的管理方式,要把每个细节都做好。

很多老板开始意识到,现在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像以前那样粗放经营肯定不行。

嵊州的这些老板们虽然手艺好,但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却不太懂,需要政府来帮忙指导才行。

2018年的时候,嵊州市政府看到这个情况,决定把小笼包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列入重点民生工程来抓。

政府专门成立了小吃办和小吃协会,研究其他地方小吃产业发展的经验,想办法帮助小笼包产业升级改造。

他们给小笼包制定了详细的标准,从面皮重量到褶子数量都有明确的要求,连调味料的用量都规定得清清楚楚。

按照新标准改造后的店面生意明显好转了,每个月的营业额都比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政府还帮助组织各种展会和活动,让嵊州小笼包能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吸引更多人认识这个品牌。

这些活动不仅让更多人知道了嵊州小笼包,也让这些小店老板见识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

有了政府的支持,很多店主开始主动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设备,让传统手艺和现代化生产结合起来。

现在已经有四十八家专业企业和一百多家作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料供应到生产销售都更加规范了。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一些企业开始引进自动化设备,用机器来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现在的生产线每分钟能做出一百二十个小笼包,而且每个包子的褶子都很漂亮,保证了产品的统一性。

有了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小笼包不仅能在国内销售,还能通过冷链运输卖到香港、纽约和巴黎这些地方。

供电公司专门成立了服务队,保证这些企业的设备能正常运转,遇到问题随时都能解决。

去年小笼包企业用了将近两千万度电,比前年增长了三成多,说明这个产业发展得很快。

供电公司还教企业怎么省电,一年下来帮企业省了几十万块钱的电费,让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不少。

这些年轻人虽然不像老一辈那样有着几十年的手艺,但是他们懂技术会管理,能把企业做得更好。

在这些企业里,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完美结合,让小笼包产业走上了一条新路。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