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人车”——这三个字,像道诅咒,曾经深深地烙印在一个商用车品牌的身上,几乎将其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令人惊叹的是,它最终上演堪称奇迹的“王者归来”。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大幅增加。但当时的汽车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老旧车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南京依维柯诞生了。

1986年,时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的饶斌积极推动,南汽和意大利菲亚特集团旗下的依维柯公司达成合作,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轻型商用车技术和车型。

经过5年的努力研发,1991年,第一辆国产化的依维柯终于下线,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得意。成功并非偶然,它拥有当时国产轻客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宽敞的空间、舒适的乘坐体验、灵活的改装性能,再加上堪称“豪华配置”的空调和影音视听系统,使其迅速成为中短途客运市场的主力军,赢得广大用户的认可。

“欧洲风格,南京依维柯”这句广告词在央视经常播放,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记忆,也成了很多年轻人奋斗路上的好帮手。然而,好景不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以及自身战略失误等原因,它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问题车”事件,让其陷入更大的困境。

2000年,推出了新款轻客——都灵。这款保留了之前车型的优点基础上,对动力系统和舒适性配置进行全面升级,反响很好。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广东,销量增长特别快。成功也引来了一些竞争对手的嫉妒和不满。

为打压它,日系车企和经销商联手,搞了场恶意的负面攻击。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中标广东大型殡仪馆的殡葬车项目,然后大批量购买依维柯“都灵”车型,并将其改装。后来,关于“依维柯是拉尸体的车”传言迅速散播开。

一时间,大家心里都没底,原本卖得很好,随后无人问津,销量直线下降。虽然尽力澄清事实、减少损失,但“死人车”的名声却像甩不掉的阴影,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击。

面对困境,并没有放弃。2007年,被上汽集团收购,成为商用车业务的一部分,带来新希望和转机。

它深知,想要重回巅峰,就必须彻底摆脱“死人车”的阴影,重塑品牌形象,从根本上改变。

调整自身定位,不再执着于跟乘用车品牌争夺市场份额,而是将目光转向更广阔专业的细分领域。依维柯车型拥有宽体短头设计、大梁底盘、以及柴油动力的“三大法宝”,这使得它在改装可拓展性方面远超竞争对手。

它充分利用优势,借鉴欧洲在厢式车平台上的成熟改装经验,不仅限于卡车、中巴和面包车,还为高速客运、城市物流和特殊用途车辆提供了新的选择。身影开始出现在各个细分市场,满足着不同行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逐渐摆脱过去单一产品的形象。

他们先后经历了三次改型,每一次都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品质和可靠性。2018年,推出全新的“欧胜”轻型商用车,配备与玛莎拉蒂相同的进口八挡全自动变速箱,发动机的最大马力达到了146匹。它迅速成为中国轻型商用车市场的一员标杆。

此外,依维柯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提升品牌形象,赢得用户信任。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3年抗击非典,再到2008年抗击雪灾,以及近年来多次地震救援和疫情防控,始终冲锋在前,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特别是在国防领域,更是成为中国军队的“得力助手”。据统计,在中国2万多公里的陆路边境线上,有超过2000辆依维柯巡逻车在服役,平均每10公里边境线上就有一辆。“翻身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试错和调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日系品牌——马自达。在中国市场曾经风光一时,靠的是“人马合一”的驾驶感受和“魂动”的设计风格,赢得了不少忠实粉丝。然而,多年来始终没有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过于执着于技术,而忽略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品牌营销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面对负面舆论,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依维柯的品牌重塑之路显然更加务实和有效,他们没有选择回避问题,也没有选择“躺平”,而是积极寻求改变,实现“逆风翻盘”。2023年,营收40.2亿元,并在2024年取得业绩的显著增长,重回行业头部阵营。

尽管企业可能会遭遇挫折,甚至陷入危机,但只要坚定信念,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调整策略,就能够逆势而上,实现凤凰涅槃。

依维柯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的升级,更在于不懈的探索精神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每一次挑战,都可能是下一次成功的起点。

免责声明
- 文章基于真实事件,素材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
- 强调故事的艺术加工成分,提醒读者理性看待,不盲目跟风。
以下为真实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