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忆禾溪
编辑 | 忆禾溪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中”
前言
在很多“冷冰冰”的规定面前,才知道一个人的能力与大环境相比实在太渺小了……
就拿“墓地”这件事来说,只有在知晓了其中的硬性规定后,才察觉到钱在任何领域内,都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跟农村坟地不同,公墓里的墓穴交了钱之后却只有20年的使用权利,到了20年后,属于个人的公墓使用权限到期,又该如何才好呢?
到期之后自家的子孙后代若是不愿意续费,逝去的先人又该何去何从?
土葬到火葬的转变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所传承下来的丧葬文化,都是采取土葬的方式,将逝去亲人的尸首放置在棺材内,连同棺材和生前物品一起埋进土里。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说法,意思是夫妻两个人生的时候是躺在一个床上的,去世之后也是要葬在一起的。
一个家族都会有一片固定的坟墓,也就是逝去之后会和先辈们埋葬在一起,子孙后代们在祭祀的日子里,都会前往墓地悼念亲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批的农民开始往城市迁居,很多人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去往了完全陌生的城市,在生活的城市里娶妻生子,定居下来。
在异乡买房居住的人若是去世之后,老家的土葬方式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说根本就不现实,对于这一情况就有了火化方式的出现。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火葬比较残忍,人活一辈子到最后连个完整的尸首都没能留下,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
火化看似很残忍,但却是为了为了长远考虑,我们都知道土地资源是极为宝贵的,为了降低殡葬用地,火化的推行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20年的公墓使用权
火化之后的骨灰,会交给家属,这时候家属需要做的就是给亲人的骨灰找到一片合适的安息之地。
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墓地成为了大多数逝者骨灰的最终选择,这是逝者人生终点的“家”。
可是买处公墓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家庭开销,尤其是在很多一线城市,“寸土寸金”这个词同样适用于公墓墓穴的购买上。
但能因为贵,因为自己经济实力不允许,就不买吗?很显然这还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有悖人伦,不符合孝道的。
可是当花费巨资在公墓买下一块墓地后,才知道并不是买了墓地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多年之后依然会面临很现实的问题。
1992年国家公布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里面有这样一项明确规定:公墓墓地的存放使用年限应当以20年为一个周期。
这就意味着当花了一笔重金为自己逝去的亲人买了一套合法公墓后,到二十年后还需要再次缴纳费用才有权继续使用,若是不续费的话,逝去的亲人又该何去何从?
公墓管理费存在合理吗?
很多人都认为这有些“霸王条款”,明明已经花了这么多钱买了一块属于亲人的墓地,为什么不能够享有永久的使用权?续费这一说又是从何而来?
亲人的逝去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本身就是非常严重的打击。
可这个时候却又在处处谈钱,未免显得太过不尽人情,难道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冷冰冰的金钱面前是如此不值一提?
不是规定冷冰冰,而是公墓的存在,本身就是带有经营目的的,公墓里的绿植,整洁的环境,安全的秩序,都是需要被管理的,而这些说白了就是得和钱打交道。
不然20年的使用期限到了之后,墓穴周围早都变得杂草丛生,下不去脚了。
正是因为有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才能在每次祭拜亲人,前往墓穴的时候,亦如最初下葬时那般的整洁。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感到不理解,难道当初花费的巨资不足以支付多年的管理费用吗?到20年后收取管理费,这不久类似于收取“物业费”吗?
其实如此说来,墓地管理费和物业管理费还真是有着差不多的存在意义。
业主花巨资买了房子,每年的物业费都会如期而至的,虽然说每平方只有几块钱,但是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也是家庭一笔不小的支出。
新华网2016年4月2日——民政部:“公墓使用年限20年”说法有误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有公墓使用年限为20年这样的说法,但真到了20年后,墓穴的亲属实在不愿意继续缴纳管理费的话,深埋在墓穴内的骨灰,也不会没人管。
20年后没有按时缴纳费用的公墓,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公墓管理员,经过了多次联系,可依然找不到此墓穴的近亲属;第二种则是能联系上亲属,但亲属明确表示不愿意依照当初的约定去缴纳费用。
对于这两种情况,公墓的管理人员会将这些逝者的骨灰进行统一下葬,以彰显对逝者的尊重。
统一下葬的行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规范管理,避免公墓的资源浪费。
其实这样的做法不管是从大环境来说,还是于个人而言,都勉强可以接受。
既保留了逝去先人的体面,又不至于让那些无力承担的家属感到难为情,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妥善的结局。
公墓20年的使用期限到了后,到底是续费还是放弃一直以来都很有争议,在这样的争议声中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变迁后的思想变化。
尤其是对于现在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想法早就已经不再拘束于传统的孝道。
缅怀不应该只挂在嘴上,而是应该常记于心中,在心底最深的地方,每当想起先人在世时的音容笑貌,就会觉得倍感亲切。
结语
还是要劝告大家一句,不要等到生命逝去才懂得珍惜,到那时候一切都太晚了,在长辈在世的时候,抽出时间多多陪伴比任何形式都要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