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贾府,最后家破人亡,“只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是一部大悲剧。
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周围没有一个健全人。尤其是领导,领导的错误领导方式,是产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只要有事儿,找领导准没错,那就是他的责任。
贾府的领导明明就是贾母和贾宝玉,但是,这两个“孽障”就是不作为,他们每天表现得很是超凡脱俗,作诗、填词、喝酒、听戏、猜谜语……过得如神仙一般。
其实,就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不务正业。
人们就以为,所有坏事情都是王夫人和王熙凤做的,因为这两个人管家么。
殊不知,这两个人都是听命于贾母,是看贾母的脸色办事的。
王熙凤曾说,如果办事儿不给贾母省钱,贾母就不高兴。王夫人和王熙凤就是替罪羊,就是用来替贾母贾宝玉挨刀儿的。
所有的坏事都是人做的,所谓的“封建”都是借口;贾宝玉反对的不是“封建”,而是他的亲奶奶贾母。
读者看《红楼梦》,找不到真正的坏人,愤怒的情绪没有出口,所以只能心里难受。
贾母在贾府一手遮天,但是她只喜欢“喜乐”,她讨厌“悲伤”,憎恶“不吉利”。
谁也不能阻挡她寻欢作乐的脚步。
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擦眼泪,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吓得王熙凤赶紧转悲为喜。
意思是,即便为自己的亲女儿,她也不喜欢为她多流一滴泪的。
秦可卿病了数月,贾母从没有前去探望过一次;秦钟将死之际,贾宝玉要去告别,贾母说速去速回。
因为贾宝玉的虐待,林黛玉常常哭泣,但是,贾母从不安慰她,也不批评贾宝玉。贾母恶狠狠地咒骂:“林家的人都死完了!”
为什么她会如此仇恨林家的人?原因之一就是林黛玉常哭,她觉得扫了她的兴致,她觉得不吉利。
林黛玉在贾府常哭你把她送走不就完了?
但是她偏不送。
她就喜欢这么坏。
袭人使出浑身解数服侍贾母贾宝玉,可谓呕心沥血,但是,袭人母亲死的时候,贾母没赏一两银子。她说,她忘了。
这种小事情,才几天的时间,总裁说“忘了”员工能说什么吗?当然不能,又没人肯借给她胆子。
但是有些事情,比如像她的“霞影纱”“软烟罗”以及一些古董宝贝,她就可以几十年不忘。
贾母以为,领导就应该作恶的,就不应该善良,否则,怎么能体现她位高权重?
我给你做善事?难道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公仆么?
贾母不识字没文化,没心胸没格局,但是她非要当家,她一定要带着全家人向着深渊堕落。
伪善不是善,是恶,而且是大恶。理解了这一点,你的精神世界就敞亮了。
书中说王熙凤言谈爽利心机深细,一万个男人都不如她。
王熙凤知道,在贾府贾母一手遮天说一不二,所以,她自己的聪明都用在了讨好贾母这件事上。
贾母让她给贾宝玉一家管家,她就觉得自己很有权力,很有面子,以为在贾府除了贾母王夫人她就是老大了。
殊不知,这是贾母作贱她呢。
王熙凤给二房管家,不但得罪了很多下人,连二房的主子们也不买她的帐。
贾母从来没有疼爱过她。
既不给她开应得的工资,也从不说她一句好;受委屈了贾母不安慰,王熙凤连哭都不敢;小产只给一个月的假,多一天都不给。
贾宝玉常常诅咒她,探春时常找她撒气。
就连她的亲姑妈王夫人,事儿办得好了,就是她领袖得好;只要出了问题,第一个找她兴师问罪。
贾母贾宝玉他们从不想,那是他们的家,又不是王熙凤的家,王熙凤凭什么给他们管家还要受他们的气?
每个月只给几两碎银子,“还不够塞牙缝儿的呢”,王熙凤给他们管得好,他们不应该感恩么?如果管得不好,那不是应该的么。
然而,他们觉得王熙凤就应该给他们管家,他们以为王熙凤就应该受他们的气。
实际上,像贾母贾宝玉探春王夫人那些人,你越是讨好他们,他们越是践踏你,你如果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们也不会把你怎样。
贾赦和邢夫人向贾母要鸳鸯,贾母骂邢夫人了吗?没有,她把常常孝顺她的王夫人骂了一通。
探春极力讨好贾母,贾母疼惜她一星半点了吗?完全没有。过中秋节的时候,探春陪着贾母熬到四更天,贾母都没有看她一眼,也不说一句:“你和湘云黛玉玩去吧,我们说的话又不适合你一个女孩儿听。”
如果王熙凤不给二房管家,凭着自己丰厚的嫁妆就能做个大买卖,就能过得很好。然而,她和贾琏两口子却一定要攀上二房当皇亲国戚,自称国舅奶奶国舅爷。
他们也不想想,二房作为正经的皇亲国戚都没赚到皇家的银子,他们能沾到多少恩惠呢。
王熙凤如果不给二房管家,她自己家里也没有多少事,处理自己的家务根本就不累,如此,她就不会小产,估计早就生出儿子了。
所以,王熙凤虽然精明,但是她的精明都用错了地方。
贾府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是低水平聪明;但是,他们你夸我我夸你的,以至于读者们还以为他们真的很优秀呢。
在网上有不少读者喜欢提问,贾政应不应该毒打贾宝玉?讲真,贾政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脸面打孩子?
想让贾宝玉读书,自己养着就好了,把儿子放在自己身边,贾宝玉早就把书读好了,他会比他的大哥贾珠读得更好。
老巫婆抢孩子的时候,贾政客客气气地将一双儿女双手奉上,贾元春被贾母送到皇宫里去了,贾宝玉被养在了一群女孩子当中,他能安心读书吗?
贾政夫妇为了得到贾母的一丝儿怜爱,无限度地纵容贾母,任由贾母伤害自己的孩子们。
贾政说,宝玉还小,他得认真读书,过几年再给他房里放丫头。他这不是痴人说梦吗?他难道不知道贾母已经在贾宝玉房里放了很多大丫头么?
贾政打贾宝玉,属于虐待孩子伤害未成年人。
甄士隐解读好了歌,“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元宵节打发女儿去看花灯,既不舍得让一个大丫鬟陪着,也不舍得让孩子的奶母陪着,而是让霍启一个男人抱着出去了。
后来英莲走失,他和封氏既没有走出家门亲自去找寻,也没有报官,更没有拿一两银子做赏钱。
他没为孩子做过什么,但是,他却以为自己是“痴心父母”。
想要儿孙孝顺,你首先得把她抚养成人吧;她倒是想孝顺你呢,可是她也找不到你呀!
英莲走失仅仅60天,甄士隐就带着老婆搬家了!
读者看不透父母的人性之恶,把一切都归罪于命运无常、造化弄人、运气不好,只会说英莲命不好。
所以,读《红楼梦》时,读者只感觉到有满腔的愁绪,但是又不清楚这愁绪的来由,所以只会感到非常烦闷。
殊不知,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英莲被拐,罪魁祸首就是甄氏夫妻。
《红楼梦》讲的是父母们抛弃孩子、虐待孩子的恐怖故事,但是,人们只喜欢看风花雪月你侬我侬,只想把它诌到爱情上。诌又诌得漏洞百出,一直诌到“爱情就应该使人悲伤、使人哭泣”的谬论。
所以,误读《红楼梦》,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