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明仁宗朱高炽,不少人都会评价,他是位出色的帝王。在众多人眼中,朱高炽的统治表现可圈可点,担得起“好皇帝”这一赞誉。
他登基才10个月,瞅准当时形势,叫停朱棣那会几个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推出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一举动,拉开了“仁宣之治”繁荣盛世的大幕。
《明史》对他赞誉有加,言其在位仅一年,用人施政方面,善举多得难以尽述。倘若上天能多给他些时日,让他继续休养生息、以德化民,其功绩之盛,说不定能与汉文帝、汉景帝相媲美。
然而,部分人持有这样的观点,觉得他目光短浅,所推行的政策太过守旧,在明朝走向衰弱这件事上,他得承担相应责任。
他打算做或已着手的三件事,几百年来一直备受争议。部分人认为,朱高炽早逝算是万幸,不然,要是他把这些事儿都落实,明朝怕是连北方领土都难以保全。
咱来聊聊朱高炽那几件备受争议的重大事件。这些事儿在历史上讨论不断,从不同角度看,各有说法。且听细细道来,探究一下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01、停止下西洋】
朱高炽刚坐上皇位头一日,便做出个重大举措:叫停郑和率领的下西洋行动。这一决定,在其即位之初,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举措。
他刚登基,便在即位诏书中直接下令:即刻叫停所有下西洋宝船的修造,在外的船只统统返回南京,相关人员也都结束手头工作,赶紧回京城,足见他对此事的急切程度。
郑和这位航海豪杰,任职南京守备太监。这头衔看似响亮,可那时皇帝与关键官员都身处北京,南京的官员大多相当于在这养老,属于没多少实权的闲差。
之后呢,他直接被安排去搞南京宫殿的修建工作。上头一句话,他就不得不投身到这项工程里,开启了在南京修建宫殿的历程。
《明仁宗实录》记载:叫停下西洋的所有宝船行动。已在福建太仓等地停靠的,都要返回南京,带去货物交回内府相应仓库。对要回国的番国进贡使臣,酌情安排船只护送。原派出的官员赶紧回京,百姓等人也都各自回家。
大伙都晓得,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堪称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他首次踏上这趟远洋征程是1405年,要知道,这可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足足早了87年呢,彰显其航海成就之卓越。
如此宏大的举措,朱高炽缘何要叫停呢?这般了不起的行动,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让朱高炽选择终止?
答案为:这做法简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太不划算了,不仅折腾百姓,还造成资源的浪费,完全是吃力不讨好。
下一回出海西洋,这所需的耗费究竟会是多少呢?那准备工作、船只装备、物资补给等等一系列,都得算在里头,着实让人好奇这具体的消耗规模。
说到人员,郑和下西洋可不是单枪匹马。其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约有两万七千余人。光是给这么多人发放薪酬,以及提供各类物资补给,所需花费就是一笔相当惊人的开支。
从物资来看,郑和远航船只数量,据靠谱记载约200余艘,含62艘大型宝船。造这些船,得去云南、贵州等地砍伐粗壮木材,还得从各处采购生漆、石灰等原料,再运往南京的造船地点。
以明朝当时的运输条件来看,其承受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那时的运输状况有限,如此任务加诸其上,压力实实在在摆在那儿,绝非轻松能应对的。
郑和出海时,携带的物资极为丰富。光是景德镇烧制的陶瓷,一次就达几十万件。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丝绸、茶叶这些特产,以及各类宝石等珍贵宝物,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到朱棣统治后期,大明想要继续开展远航,压力颇大。由于国库状况不佳,朱棣无奈之下,只能暂且叫停远航行动,维持这般大规模远航,对当时的明朝而言,已力不从心。
明朝耗费诸多资源开展下西洋之举,那究竟得到了些啥成果呢?大规模的投入背后,是怎样的收获在支撑这一伟大行动?
后人归纳出,远航有拓宽视野、彰显国威及推动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等重要意义。可在明朝君臣看来,开展这类航海行动,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实在划不来。
的确,郑和自西洋归来时,带回众多珍稀物件。像散发迷人香气的香料、价值连城的珍宝、模样奇特的长颈鹿,此外,还有国外独特的工艺以及先进技术。
然而,这些大多属宫廷专用的奢华物品,很难为国库带来收益。明朝官员为此可没少“挨闷棍”,平白无故吃了许多暗亏。
举个例子,郑和从海外带回海量如胡椒、苏木这类香料。光是从南京运往北京,一次运输量就达几百万斤。如此数量庞大的香料,究竟该如何消耗掉呢?
朝廷整出个损招,拿它给官员当俸禄。从永乐朝快结束那会,一直到成化刚开始,就这么发了整整50年。
重点在于,这些香料实际用量极少,还没办法卖出去变现,这可不就相当于拐弯抹角地削减工资嘛,这种情况着实让人无奈。
据《明宣宗实录》记载,从永乐二十年到二十二年间,文武官员的俸禄钞,都以折算的方式,用胡椒和苏木来发放。
大伙都清楚,朱棣这人忒能折腾,在位22年里,同时上马诸多大型工程。等朱高炽登基那会,国家财政已捉襟见肘,老百姓的抱怨也四处都是,局面相当糟糕。
像郑和下西洋这类活动,虽说带回无数无名宝物,可咱大明耗费也极大。朱高炽一琢磨经济上的得失,横竖都觉得亏,刚登上皇位,便立马叫停了这事儿。
朱瞻基即位后,经多年恢复发展,重萌下西洋念头。尽管反对声一片,他仍强硬下令郑和开启第7次,也是最后一趟下西洋之行,那可是不顾众人异议坚决为之。
朱瞻基在位仅十载便早早离世。离世前,第八次下西洋尚在筹备。他留下的辅政大臣,还是当初效忠朱高炽的那批人。新帝未登基,他们就凭朱瞻基遗诏,恢复朱高炽旧政,直接终止了下西洋活动。
后来,明宪宗朱见深再度萌生出使西洋的念头,可一番寻找后惊觉,早前的航海资料竟踪迹全无。没了资料支撑,此次下西洋的计划也就只能无奈搁置。
朱见深当政那会,西方大航海搞得热火朝天。朱见深离世刚过5年,哥伦布便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欧洲海外探索的新纪元,大航海时代的进程自此加速。
要是明朝持续开展下西洋活动,能否在大航海时代抢占一席之地?毕竟当时航海探索正兴,明朝若不停下脚步,说不定真能于这场全球性航海浪潮里收获颇丰。
历史不容假设。朱高炽是头一个果断叫停下西洋的帝王,这一决策,自当时到现在,始终备受争议。有人觉得此决定明智,有人则认为太过短视,不同看法,从未间断。
【02、计划撤军安南】
越南的古称安南,自秦朝起便属中国版图。到宋朝初年,中原陷入混战,安南借此脱离。宋朝历经数次战败,无力收复,最终只能承认安南独立,自此它不再归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初建,朱元璋将安南定为“不征之国”。为啥呢?盖因那安南之地,所产难以满足需求,当地百姓也不便驱使调令,从实际考量出发,故而作此决定。
也就是说,那块地方土地贫瘠,产出不高,当地的人还不好管,就算把它弄到手,实际能得到的好处没多少,根本是亏本买卖。
然而,朱棣并未听从朱元璋的劝诫,执意对安南动武。部分史学家觉得,这一举动与郑和下西洋相互配合。掌控安南,获取出海口,有助于明朝增强在海洋领域的掌控力与影响力。
然而,发兵安南付出的代价极为高昂。朱棣调遣几十万兵力,耗费超百万的粮饷,才将安南纳入版图。但安南的反抗此起彼伏,为保证当地安稳,后续还得投入大量开支用于维持局面。
那会儿的安南,穷得叮当响,离明朝的核心地带远得很。明朝在安南,税收没多少,实用的物产也捞不着,完全就是光砸钱进去,却啥好处都落不着。
朱高炽在当太子那会就琢磨,朱棣占领安南这事儿,从经济角度看亏大了。据《明宣宗实录》,他跟年少的皇太孙朱瞻基讲,朱棣这么做不妥,安南就该按朱元璋说的,做个安稳藩属“不征之国”。
朱棣刚离世,朱高炽执掌大权,旋即将心中所想付诸实践。他打算有条不紊地推进从安南撤兵之事,一步一步实现这一计划。
朱高炽上位才10个月便离世,根本没时间开展这项庞大工程。后来,深受他“安南不宜征伐”理念影响的朱瞻基,正式下旨,让明朝彻底舍弃了安南。
这般行为究竟是对还是错呢?从不同角度看,答案或许各异。有人觉得合理,有人却持反对态度,着实让人难以一下子判断出它的正确性。
单瞧仁宣这两个朝代的经济状况,这一决策,仿佛是痛下决心,果敢决绝,从经济层面考量,那可谓是睿智至极,尽显英明决断之态。
然而,这种情况致使明朝,以及后续的清朝,均错失了重新夺回安南的契机。
历经数百年光阴流转,时代已然变迁。曾经那片区域,摇身一变,成了中南半岛关键的出海口,其战略意义,远非明朝时期能相提并论,在当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重新审视安南丢失的整个经过,着实令人深感惋惜。那一步步走向失去的历程,仿佛是一出令人痛心的戏码,每一个节点都叫人忍不住为其遗失而心生遗憾。
【03、准备迁都回南京】
1421 年那会儿,朱棣把都城正式定在了北京。这一举动可惹恼了不少朝中大臣,他们纷纷表示不满,强烈反对。当时,还爆发了一场很出名的“午门骂战”呢。
面对这种情况,被朱棣狠狠压制的太子朱高炽,根本不敢吭声。然而,他刚登上皇位,马上就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打算把都城迁回南京,态度十分坚决。
他做出此决定,并非单纯源于对南京的偏爱。事实上,现实因素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个人情感与现实状况共同促成了这一决定。
从唐宋起,经济重心就已南移。明朝时,江南是赋税关键地,北京距江南远,难有力掌控。且南方物产丰,北方物资缺,粮食等靠漕运从南运北,成本高、损耗大。迁都不久规定乱,官员领米还得去南京,麻烦又费钱。南京建都开销低、管理更便捷。
对正着力休养生息的朱高炽而言,此事意义非凡。它如同稳固根基的关键支撑,对朱高炽持续推行休养生息策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高炽即位次年,便下旨把明朝都城改回南京,将北京称作“行在” 。这“行在”,其实就是指皇上临时落脚驻扎的地方。
来年开春,他就盘算着回南京住。为这事,专门打发了好些太监前往南京,将宫殿仔仔细细地整理一番,好为自己归来居住做好准备。
再者,他借着南京发生地震这事儿,安排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负责镇守。通常,太子不会随便离开政治核心区域。朱高炽这么做,大家大多觉得,是想让朱瞻基先去南京,为迁都做前期准备。
《明仁宗实录》记载,皇帝打算来年春天返京,现派了官员和工匠过来。你得负责指挥,把九五殿及各宫院有漏雨的地方酌情修缮,只要能正常居住就行,别追求过度整齐,以免太耗费人力。
然而,朱高炽那回迁南京的计划,因他过早离世而戛然而止。原本有着迁都南京想法的他,却没能实现这一规划,生命的消逝让该打算彻底落空。
朱瞻基即位后,陷入两难境地。他内心不愿返回南京,可父亲已下迁都之令,要是再把都城迁回北京,实在有不孝之嫌。况且短时间内都城反复变更,对明朝而言也不妥当。
就这样,朱瞻基使了个“拖”的法子。他压根不提把北京再变回都城,始终称北京为“行在”,还任由南京那边继续收拾宫殿。同时,对迁回南京一事也只字不提,摆明了自己这皇帝就赖在北京不挪窝。
这么一拖,竟过去了十载。朱瞻基驾崩时,北京虽说名义上还是“行在”,可实际上早已是明朝都城,这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后来,朱瞻基之子朱祁镇下旨,把明朝都城又变回北京,南京成了“留都”。如此一来,当初朱高炽想迁回南京的想法,彻底泡汤,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在朱高炽所推行的众多举措当中,有一项措施引发的争议程度极高。它在其各项举措里,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
不少人觉得,就明朝当时的国力,要是把都城迁回南京,北方领土怕是难以守住。而朱高炽离世得太早,致使迁都计划泡汤,这在无形中反倒对明朝有利。
【04、写在最后】
放弃下西洋这一行动,使得本可把握大航海时代契机的机会白白溜走,没能踏上探索海洋、开拓新域的征程,最终在历史进程中错失关键发展机遇。
撤离安南地区,意味着丧失了中南半岛一处关键的出海口,这使得在该区域的战略布局出现重大缺口,对相关利益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要是把都城迁回南京,明朝恐怕难以保住北方的大片领土。北方地域广阔,一旦都城南迁,对北方疆土的掌控力或大幅减弱,致使北方疆土有失守之虞。
这几件备受争议的事儿,朱高炽处理情况不一。部分事儿他圆满达成,有些刚起个头,还有些则以失败告终。
若仔细梳理他做这些事背后的缘由,会发现归根结底就一个关键要素——金钱。这“钱”字,可谓是驱动他行动的核心。
哪怕贵为皇帝,要是囊中羞涩,那也会发愁。毕竟,就算身处高位,缺了钱财,诸多事务同样难以顺遂,这“钱”之一字,着实能让哪怕尊贵如帝王也眉头紧皱。
你怎么看这件事呢?想必心里也有个判断吧。事情的道理摆在那,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呀?不妨说出来咱探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