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车企集体放弃新能源汽车,是无奈还是陷阱?我国该如何应对?

宇宙天文学 2024-04-03 04:48:12

当全球为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欢呼时,欧美车企却意外踩下刹车,转而深耕起燃油车的老路。

是中国车企领跑未来,还是欧美暗藏玄机?

一场关乎能源与未来的竞争,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欧美车企的“撤退”背后

曾经,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欧美车企纷纷响应减排节能的号召,积极投身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拥抱电动化,摩拳擦掌,誓要在新能源车领域唱主角。

然而,近期局势却突然生变。

多家知名欧美车企纷纷宣布了一项项令人费解的决策——推迟原定的停售燃油车计划,并决定继续在燃油车技术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

2月22日,梅赛德斯-奔驰的掌门人康林松宣布,公司不会放弃燃油车市场,将继续对燃油发动机进行技术升级,并且在未来十年里继续生产和销售燃油动力汽车。

这一声明说明奔驰正式放弃了2030年全线转向新能源车的计划。

在2021年,奔驰汽车公司满怀壮志地设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电动化目标,期望在2025年时,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能够占据其总销量的一半,并计划在2030年之前在关键市场完全转向电动车销售。

但实际情况却与预期相去甚远。

在欧洲市场上,电动车在奔驰总销量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1%,即便将混合动力车型计算在内,这一数字也仅为19%。

无独有偶, 丰田汽车在2022年之前也曾表现出对电动化转型的积极态度,提出了2030年新能源车型占比达75%、2030年前累计推出30款纯电动新车等计划。

但在2022年,丰田突然改了主意,叫停了电动皇冠与电动FJ 酷路泽车型的生产计划。

丰田汽车掌门人丰田章男甚至在多个场合炮轰电动汽车,称电动汽车是“低级产品”,根本不环保。

(丰田章男的奇葩言论)

宝马更是早在2020年就宣布不会研发电动汽车专属平台,这一决策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福特的电车业务在2023年的亏损超过了40亿美元,是2022年的两倍。

奔驰投入大量成本研发纯电平台,但生产的电动车销量却并不理想,反而宝马“油改电”的i3、iX3等车型凭借价格优惠获得了不错的销量。

苹果造车十年,投入数十亿美元,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近,苹果公司也终于宣布将终止公司的造车项目“泰坦计划”。

(苹果放弃造车)

在中国车企全力推进电动化进程,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之际,欧美车企的这一"临阵反水"行为无疑引发了一连串的疑问。

他们是真的放弃了电动车的未来,还是正在暗中布局,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起反击?

欧美车企纷纷宣布延迟停售燃油车,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什么?

二、欧美车企的“撤退”真相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浪潮中,欧美车企的行动似乎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们在公开场合对于全面电动化的转型显得犹豫不决,甚至有意放缓脚步。

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背后积极布局,通过一系列战略性投资和合作,为未来的产业变革做准备。

其实,欧美车企在公开场合表现出的放缓,更多是一种策略性的调整,以争取时间来解决它们在新能源转型路上遇到的难题。

欧美车企的“中场休息”,或许只是一场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

尽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电动车的冷淡态度,但实际上,欧美车企并没有放松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

他们积极响应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加大了在本国的投资力度,以促进本土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在中国市场,他们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追加投资,希望通过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度融合,分享其快速增长的红利。

德国车企的行动尤为明显,奔驰、宝马和大众等巨头,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总额达到了千亿元级别。这些投资不仅涉及生产基地的升级改造和新工厂的建设,还包括对电动车核心技术的研发。

在技术创新方面,他们则是纷纷选择与中国的智能芯片公司、电池制造商等进行了深入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例如,大众集团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电动化转型,就是一个典型。

通过这种合作,大众不仅能够利用地平线在智能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还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用户的特点和需求。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欧美车企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技术差距,也为他们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突破提供了可能。

然而,这些战略性的布局和合作仅仅是欧美车企为未来市场竞争做准备的冰山一角。

面对欧美车企的“变脸”和深谋远虑,中国车企将如何应对?

三、中国车企“全速前进”

全球汽车行业巨变,中国电动车异军突起,挑战着欧美车企巨头的统治地位。

比亚迪销量超越特斯拉,引发行业震动。

这一成就究竟是颠覆旧秩序,还是昙花一现?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汽车产业一直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结构的转型,传统燃油车正逐渐让位于新能源汽车。

特别是在近两年,全球汽车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尽管全球汽车产业普遍受到国际芯片短缺的影响,生产和销售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却逆流而上,巧妙地利用这一全球性挑战,把握市场转型的关键时刻,成功实现了引人注目的“弯道超车”。

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制造的电动车成功崭露头角。

2023年,比亚迪的销量在一个季度内首次超过了电动车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

与多数外资车企相比,中国品牌更新换代快、性价比高,尤其在软件智能化方面领先。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与前一年相比,分别实现了35.8%和37.9%的增长率。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也攀升至31.6%,这已是中国连续第九年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首位。

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

根据最新的数据和分析,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创下历史新高,在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中占据了超过60%的份额。

到2030年,中国电动车在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达三分之一,结束欧美车企统治地位。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力支持、中国本土的供应链优势以及中国车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不懈努力。

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中国无疑已成为这一转型浪潮中的领跑者。

在新能源汽车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车企的表现无疑是亮眼的。

然而,欧美车企的“撤退”可能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这场充满变数的竞赛中,中国车企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市场趋势,制定灵活的战略,以确保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保持领先,而不是陷入一个可能的市场陷阱。

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中国车企必须准备迎接这一切。

参考资料

杨忠阳.欧美电动化“踩刹车”不改产业趋势[N].经济日报,2024-03-22(010).

0 阅读:2

宇宙天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