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国哈佛教授谈中美关系:中美之间,横着两个危险的陷阱

理嘉评历史 2023-05-27 21:20:06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乾叁

编辑|Q

2017年,特朗普正式担任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的上任标志着美国中底层“红脖子”群体再一次掌握政治话语权,同时也给美国精英群体造成了不小打击。

比如在中美博弈问题上,特朗普更倾向于和中国展开正面交锋,而不是美国精英层主张的“明面和平,暗地打压”。为此,特朗普的执政理念遭到了美国精英群体的集体质疑。

同一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警惕中美关系中的两大陷阱》,该文章在美国内部乃至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中美关系一直是世界格局的重要话题,而且特朗普上台以后,中美矛盾开始进一步激化,约瑟夫在这时间段发表这样的文章,无疑在剑锋直指特朗普的高调竞争战略。

他想给特朗普提个醒,防止在显著的矛盾中重新掉进大国博弈陷阱。

这两大陷阱分别是:“修昔底德陷阱”以及“金德尔伯格陷阱”。

那么,这两个陷阱究竟有何来头?为何约瑟夫会如此警惕这两个陷阱呢?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两个陷阱的来历以及约瑟夫的担心。

01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最早在2012年被美国哈佛大学知名智库格雷厄姆·艾利森所提出,源自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雅典与斯巴达展开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所作出的总结。

格雷厄姆借用伯罗奔尼撒战争作出了详细论证,得出的结果是:新兴大国必然会对旧的大国发起挑战,且两个大国之间会通过战争手段来一决高下。

当年,希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共同体,各地区都以城邦的形式存在。率先崛起的是以战争为荣耀的斯巴达人,他们虎踞伯罗奔尼撒半岛。

而随后以先进政治理念崛起的雅典城邦势力逐渐威胁到斯巴达领地,故而在公元前431年,雅典与斯巴达这两大希腊城邦开始展开霸权角逐。

格雷厄姆认为,这种类似的情况一直贯穿着整个世界历史。例如:在大航海时代中,传统航海大国西班牙与英国之间的制海权争霸;工业革命普及后,英法与德国之间的争霸;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与美国的争霸;以及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与苏联的争霸。

通过对历史的总结,格雷厄姆发现:新兴的大国一定会对传统大国造成威胁,并且最终都会发展到战争阶段。这也进而引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

格雷厄姆将中美之间的博弈也看作为世界霸权的争斗,他认为,美国正在遭受新兴中国全方位的挑战,一旦处理不当,势必会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就像雅典与斯巴达、美国与苏联。

约瑟夫引用“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正是为了提醒特朗普,不要为中美竞争加柴添油,如果特朗普的极端对华战略引起中国的反抗,那么冲突将不可避免。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第二个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

02

【称霸的责任——金德尔伯格陷阱】

所谓金德尔伯格陷阱,主要是论述了世界霸权与公共产品之间的关系。金德尔伯格认为:英国在掌握世界霸权后,曾积极对外输出公共产品,而美国在接管英国霸权之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让世界产生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

这里有一个概念:什么是公共产品?

要解释这个概念,就要看一看英国在成为“日不落帝国”之后所做的事情。

从17世纪开始到19世纪,英国在从西班牙手中夺回海上霸权后,开始在世界殖民,同时也输出了自由贸易、国际货币、区域合作等适合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抽象概念。

在实体上,工业产品、英语以及奴隶贸易也开始在世界展开。

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英国在获得霸权后所作出的事情仍然具有局限性,但是在那个年代,英国的确加快了世界总体经济增长。

反观美国,它在接管世界霸权后,又做出了什么呢?

答案是:除了债务,一无所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毫无疑问是战争中的最大赢家,老牌强国英法虽然是战胜国,可是国家已经满目疮痍,急需美国的经济援助进行战后重建。同时德国也在战争失败后需要向英法提供巨额的战争赔款。可是这些钱从哪里来?只能向美国借。

于是美国在战后几乎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债主,一方面将钱借给英法用于战后重建,一方面又把钱借给德国,用于偿还对战胜国的战争赔款。

钱从美国出来,经过德国之手再交给英国,英国又将钱连本带利还给美国。这样的经济循环让欧洲与美国的经济深度绑定,这也意味着一旦美国经济受挫,整个欧洲都要遭殃。

事实也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如期而至。美国经济陷入寒冬,还殃及鱼池牵连了整个欧洲,其中德国受挫最大,进而引发德国内部的极端主义思潮。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闪击波兰,那么根本原因则是美国在掌握欧洲经济后,肆意放贷所引出的灾难性后果。

从两次世界大战,到美苏冷战,到1978年美国股灾,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都没有肩负起掌握世界霸权后该负的责任。

从政策上来看,美国一直奉行“利己主义”,一切都从美国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到了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优先”原则再一次被推上台面,这反而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

因此,金德尔伯格认为,美国并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经验与教训,在美国掌握世界霸权的百年以来从来没有真正对世界输出过公共产品,任何发展起来的国家都被迫要为美国的“经济纵欲”买单,例如90年代的日本,2000年后的中东,也许还有今天的中国。

显然,中国的崛起与美国之前所参与的历史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国经济没有与美国深度绑定,在美国仍然奉行霸权原则时,中国在数轮经济危机中都能挺过来,所依靠的正是稳扎稳打的经济建设以及外交独立性。

同样,面对金德尔伯格陷阱,中美两国秉持的是不同态度,一方在陷阱中越陷越深,而另一方在想尽一切办法“打破陷阱”,尝试用中国智慧来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那么,在这两个大陷阱的“威胁”下,中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03

【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修昔底德陷阱之所以被西方世界所重视,是因为西方历史发展与东方历史发展存在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政权的统治目的。

西方历史中,夺取政权的目的基本都是——称霸。

我们从历史中看到了罗马的东征西讨,看到了拿破仑的野心,看到了英国航海的制霸....因此在很多美国人眼中,美国获得了今天的主导地位,也应该通过称霸来攫取利益。

而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一股势力都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主导者,但是成为主导者后要做什么事情,则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概念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关于统治目的,中国早就引出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霸道”与“王道”。

所谓霸道,是在获得统治权力后,越过规矩与法律、利用统治权威与军事权力获取超额利益的统治方式。而王道则正好与之相反,在夺取“天下神器”之后,仍然需要恪守规矩、严格律己,对外实施仁政,将利益惠于百姓。

在这个概念下,修昔底德陷阱有一个默认前提,那就是其认为新兴大国一定会有称霸之心。在他们看来,中国与美国谁是第一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换一个霸主继续剥夺世界而已。

但是,我们从中国的外交和发展战略中可以多次看到:中国从来不想称霸,也不会称霸,中国思想跳出了“霸权争夺”的思维惯式,向世界引导出了“王道仁政”与和谐共处的新思路。

在中方看来,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适用于世界的通用规律,而是西方历史的局限性引发出的论断,这个问题在中国不会发生,在受中国所影响的世界也不会发生。

因此,我们从根本上就已经打破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底层逻辑。

那么,对于“金德尔伯格陷阱”,中国又是怎么应对的呢?

其实也很简单,在放弃称霸之心后,坚持对外输出公共产品,让世界被中国所影响,让世界伴随中国共同进步。

回首望去,在过去这5年时间内,中美的行动已经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在外交上坚决尊重他国独立主权,并在经济上不断给予支持,中国的基建已经遍布世界,中国的商品已经出口世界,中国的思想已经传播世界,这些都是金德尔伯格口中所说的“公共产品”。

而反观美国,非但没有做出对其他国家有益的事,还在利用美元霸权继续对世界进行剥削。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支持人民币结算以对冲美元的霸权风险,也是为什么今天欧洲开始将产业中心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中国人相信一个道理: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切身实地的解决问题才是促进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绝不像美国一样喊喊口号、站站队所能解决的。

古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权利与仁德从来都是统治天下的两个维度,而西方学者在讨论国际关系时,往往只会考虑权力的一个维度,这是思想上的差距,更是哲学上的碰撞。

所以,我们在面对约瑟夫所提出的“两个陷阱”时,既不要完全相信,也不要置之不理,天下大同的答案目前仍然在探索之中,美国并没有掌握到绝对的真理。

我们相信陷阱不会在中美关系中重蹈覆辙,要相信中国智慧对国际的影响力,真理往往需要检验,只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