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新疆赛图拉哨所外的雪地上,几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士兵突然冲出来,对着远处走来的解放军又哭又笑:“四年了!你们怎么才来换防啊?”随即,他们盯着对方的军装愣住了:“怎么又换军装了?”
这一幕,揭开了中国边疆最传奇的“换防”故事——一群被遗忘四年的国军士兵,在海拔3800米的“生命禁区”里,用牛粪取暖、玉米糊果腹,守着清朝左宗棠设立的哨所,直到解放军到来。
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为防御英国殖民者入侵,派出百余名清军敢死队员,骑着骆驼穿越千里戈壁,在赛图拉建起军事哨所。这里扼守丝绸之路南线,向西直通印度,清朝士兵需三个月才能巡完800公里防线,冬季气温低至零下40℃,连喝水都得凿冰化雪。
1912年清朝灭亡后,哨所一度被遗忘。直到1928年,国军接管时竟发现还有拄拐杖的清军老兵在坚守,他们甚至不知朝代已更迭。此后国军在此驻防,最盛时达1500人,但1946年换防的一支150人队伍,却因解放战争爆发被彻底遗忘。
被遗忘的国军士兵很快陷入绝境,高原无树木,士兵巡逻时捡牛粪堆成“燃料库”,夜里挤在一起靠体温御寒。
玉米面糊糊是主食,大雪封山时连盐都没有,士兵形容“喝口热糊糊比过年还高兴”。
一次暴风雪中,一对夫妻兵冻死在巡逻途中,遗体因无人力搬运,竟在荒野风干成“木乃伊”。
四年间,150人的队伍仅剩8人幸存。他们用煤油灯在墙上划“正”字计数,直到划满1460个刻度,才等来了解放军。
当解放军第5师特务连抵达时,被眼前景象震撼:破败的哨所外,8名士兵形如野人,军装早已磨成布条,见到解放军竟误以为是“换装后的国军”。
得知新中国已成立,他们颤抖着问:“你们不杀我们吗?”解放军指导员握住他们的手:“你们守的是中国国土,是英雄!”
按照政策,解放军给出选择:留下加入边防或领路费回乡。最终2人选择留下,6人含泪离去。临行前,他们指着哨所外一片土包:“那里埋着78个兄弟,还有那对夫妻兵……”解放军当即冒雪搜寻,将冻僵的夫妻兵遗体安葬。
接管哨所后,解放军在原址30公里外新建“三十里营房”,并在此后建成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官兵住雪窝、吃盐水烙饼,95%的人患高原病,12人长眠雪山。但正是这种传承,让赛图拉从清军的土坯房,变成今天的现代化边防镇。
赛图拉哨所的岗楼上,至今留着清军、国军、解放军的弹痕;界碑旁,不同年代的坟茔静静矗立。从左宗棠的骆驼队,到解放军的越野车,一代代守边人用生命诠释:军装会变,政权更迭,但“寸土不让”的誓言永远滚烫。
都是中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