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黄旭华院士追悼会,弟弟含泪举手道别,曾误会哥哥30年!

淘乐小家 2025-02-10 17:00:44

在阅读此篇文章之前,烦请您轻点一下“关注”。如此一来,既便于您展开讨论和分享,又可为您赋予别样的参与体验,在此诚谢您的支持!

2025 年 2月10日上午10点,武汉武昌殡仪馆被沉重的悲伤笼罩。

黄旭华院士的追悼送别仪式在这里举行,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这位 “中国核潜艇之父”。

现场的每一个画面,都揪动着人们的心,尤其是他的亲人们饱含深情的告别,让人不禁红了眼眶。

悲痛送别,家人的眷恋与不舍

仪式现场,黄旭华院士的妻子李云英,手捧着一束洁白的菊花,缓缓走向灵柩。

她的步伐缓慢而沉重,每一步都像是在回忆与丈夫相伴的 69 个春秋。

她轻轻将花放下,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瞬间,压抑已久的悲痛再也无法抑制,泪水夺眶而出。

她的哭声,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携手走过的岁月,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温暖,那些相互陪伴的点点滴滴。

大家不妨想想,携手走过近 70 年,这样的感情早已融入了生命,突然的分别,该是多么令人心碎?

另一边,黄旭华院士的弟弟站在灵堂前,手中的黄菊花微微颤抖。

他的眼神中,满是悲痛与不舍。他将花轻轻放在灵前,然后缓缓举起双手,向哥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一刻,他的心中或许五味杂陈,有对哥哥的思念,有对他一生奉献的敬重,更有对曾经那些误解的感慨。

黄旭华院士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老三。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整整 30 年,家人都与他断了联系。

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弟弟妹妹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为何如此狠心,多年不回家。

他们心生怨言,觉得他不孝,不懂亲情。

但他们不知道,黄旭华院士身处高度保密的核潜艇研究工作中,一旦进入研究所,就如同被隔绝于世,哪怕只是在里面打扫卫生,也不能踏出半步。

大家能想象那种被家人误解,却又无法解释的痛苦吗?

三十年误解,国家使命与亲情的艰难抉择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国家对核潜艇技术的研发处于高度保密状态,黄旭华院士投身其中,肩负起了第一代核潜艇设计师的重任。

为了实现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突破,他默默奉献,将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心底。

这一去,就是 30 年。

在这漫长的 30 年里,他错过了太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父亲直到去世,都不知道他从事的工作,带着对儿子深深的牵挂离开了人世。

而黄旭华院士,心中也满是对家人的愧疚。

但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民族的尊严。

后来,当工作终于可以公开,家人了解到他的贡献后,对他的态度从最初的误解,变成了深深的敬重与崇拜。

他们为有这样一位哥哥而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那缺失的 30 年亲情,却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在国家利益和个人亲情之间,黄旭华院士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

大家觉得,在面对国家与个人的两难选择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敬仰呢?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黄旭华院士,您一路走好,人民永远铭记您的功绩!

对于黄旭华院士的一生,大家还有哪些深刻的感悟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25

淘乐小家

简介:热爱生活,分享生活、情感的优质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