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歌舞剧《三线印记》 乌海市乌兰牧骑供图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兰牧骑创排的沉浸式歌舞剧《三线印记》,以全景式、沉浸式的艺术手法再现小三线建设历史,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创新表达的舞台力作。
该剧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乌海的小三线建设时期,无数建设者胸怀昂扬的热情奔赴这片土地,投身建设之中。剧中的第一通用机械厂便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刘胜利一家三代人的人生轨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原一通厂退休职工看后深有感触,一台歌舞剧仿佛让他们回到了几十年前工作的地方。当熟悉的场景在舞台光影中再现,演员就在身边演绎他们的故事。剧中,废寝忘食、攻克技术难题的科研人员,凭借对科学的执着和对国家的责任,在简陋的条件下不断探索;默默坚守岗位的普通工人,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串联起小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这也让观众能够从剧中人物身上找到情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那段历史对个体生命的深远影响。
《三线印记》在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独特的沉浸式舞台设计成为一大亮点。该剧以六五四厂原厂区为实景剧场,巧妙运用车间厂房、高山广场等真实场景,通过虚实间的自然转换将观众带入剧情中。当舞台上的灯光亮起、音效模拟出机器的轰鸣声时,观众仿佛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在舞美设计上,《三线印记》高度还原了彼时工业风貌,旧时的机器设备、斑驳的墙壁、悬挂的标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质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建设者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更将沉浸式观演体验推向高潮。《三线印记》打破了传统观演边界,演员们走下舞台与观众近距离交流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剧情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种独特的观演体验,极大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演员韩明说:“我饰演的是一个满怀理想的年轻技术员,他的热情和执着让我感同身受。每次演出,当我站在工地上讲述三线建设的意义时,我都能感受到一种使命感。观众的眼神让我觉得,他们不仅是在看戏,还在和我一起经历那段历史。这种沉浸式的表演方式,让我和观众之间产生了奇妙的情感连接。”
三线建设工人饰演者之一的青格乐说:“每次站在舞台上,我都感觉自己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最让我感动的是,观众就在我身边,我能看到他们眼里的泪光,感受到他们的呼吸。那一刻,我不仅仅是演员,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讲述者,把三线建设者的坚韧与奉献精神传递给大家。”
《三线印记》不仅是对历史的简单重现,更是对红色精神的深度挖掘。该剧通过艺术化的矛盾冲突,回应了当下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时代之问。例如剧中科研人员屡败屡战的场景,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将科学精神与人性温度相结合,既保留了历史真实性,又强化了戏剧感染力。在全剧结尾高潮部分,豪迈的合唱与舞蹈将三线精神升华为跨越时代的集体共鸣,让观众深刻感受三线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与力量。
乌海市乌兰牧骑团长张凯介绍,沉浸式歌舞剧《三线印记》在2024年演出5场的基础上,现已制订舞台剧版创排计划,主创团队正在持续打磨作品。
作为乌兰牧骑创排的作品,《三线印记》延续了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扎根人民、服务基层的初心。该剧既保留了乌兰牧骑“贴近生活”的创作理念,又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让三线精神突破舞台和空间限制,触达更多观众。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