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的侵略事件。
图为中国军队的高射炮
图为在竹园墩据壕作战
图为中国军队在庙行奋勇杀敌
图为十九路军堑壕作业
1932年1月24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增兵。当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粤军的十九路军,由蒋光鼐及蔡廷锴指挥,京沪卫戍司令为陈铭枢。图为十九路军待命出击。
图为蔡廷锴与谭启秀
1932年1月27日夜,日军步兵在浪人的掩护下前进,遭到中方警察例行询问,当浪人辩解时,其后的步兵突然开枪。4名警察迅速进入掩体还击,淞沪抗战正式爆发。图为吴淞炮台失陷。
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横浜路等等,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图为日军阵地。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军陆战队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火车北站。上海军民义愤填膺,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第60、第61师分驻苏州、南京一带,第78师2个旅驻守上海,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图为吴淞炮台失陷。
防守市区的第156旅,在前来接防的宪兵第16团主动配合下,打退由横浜路、虬江路、宝山路进攻的日军,29日夺回天通庵车站和上海北站。日军败退租界,通过英、美等国领事出面“调停”,达成停火协议,缓兵待援。图为被日军轰炸后的闸北。
29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威胁中国政府,诬指上海事件是中国排日运动引起的。南京政府于30日仓促迁往洛阳。至2月2日,日军从国内增调航空母舰2艘、各型军舰12艘、陆战队7000人援沪。图为被摧毁的闸北市区。
3日,日军破坏停火协议再向闸北进攻,被守军击退。日本遂增派第3舰队和陆军久留米混成旅援沪,由第3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盐泽指挥。7日,野村改变攻击点,以久留米旅进攻吴淞,陆战队进攻江湾,企图从守军右翼突破。图为法国记者拍摄的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
第19路军依托吴淞要塞及蕰藻浜水网地带与日军激战,第61师将进攻纪家桥、曹家桥及偷渡蕰藻浜的日军各个消灭,其余日军又龟缩租界,由英、美等国领事再次出面“调停”,以待援兵。图为1932年5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上,国军官兵振臂高呼,同仇敌忾。
1932年2月初,1万多日军多次进攻吴淞,均被击退。2月13日,日军劲旅久留米混成旅团千余人,在蕰藻浜曹家桥偷渡成功后,在永安纱厂门前被中国重兵包围,又有60名敢死队员实施自杀攻击,1600日军全军覆没。日军遭受重创,一举占领吴淞的企图遂破产。图为一二八事变。
由于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全面从前线后撤。1932年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战。1932年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国调停之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法国记者拍摄的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