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的“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说法,深入人心。其实也不完全准备。晴雯确实是林黛玉的影子人物,曹雪芹通过晴雯的人物、性格和经历,影射了很多关于林黛玉的不写之写。
不过袭人的情况特殊。看似她的性格、人品和从小的经历更像薛宝钗。但其实袭人的结局却是影射了林黛玉外嫁而去。
这从花袭人被从珍珠改名,与林黛玉一个生日,桃花签外嫁对应芙蓉花签昭君出塞,就能体现出来。
袭人是一个兼美“钗黛”的人物,类似秦可卿和香菱、金钏儿。
那么,谁才是薛宝钗真正的“影”呢?毫无疑问是她的妹妹薛宝琴。
薛宝琴肯定是薛宝钗的“影”,她的存在就是为了对薛宝钗补充,以及反衬宝钗的人生。
薛宝琴是薛宝钗叔叔的女儿,因出嫁被送进京,来到贾府投奔伯母薛姨妈“待嫁”。
薛宝琴这一出场,就给了薛宝钗一个“影射”。读书人好奇薛宝琴为什么会在不通知婆家的情况下出嫁。
实际上薛姨妈也说了,宝琴母亲痰症,命不久矣。为了规避母亲死后守丧三年,耽误梅家婚姻,薛家必须紧急以“冲喜”为目的,将薛宝琴出嫁。
这才是薛宝琴出嫁的原因。而根据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的伏笔来看,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毫无疑问也是紧急情况下,为病入膏肓的贾母“冲喜”才得以成亲。
而第二个影射,毫无疑问就是贾母给宝琴的“凫靥裘”,讽刺薛宝钗是野丫头,配不上贾宝玉这个贾府孔雀一般的公子。贾母把对薛宝钗想说的意思,都用在了薛宝琴身上。
再之后就是薛宝琴的《咏红梅花得花字》,实际代薛宝钗而说。
《咏红梅花》三首诗,邢岫烟、李纹、薛宝琴,加上后面贾宝玉的红梅诗,分明就是当初贾政带着贾宝玉“试才题对额”的顺序。
曹雪芹借四首红梅诗,主要影射的还是林黛玉、李纨和薛宝钗这三个贾府“媳妇”,以及贾宝玉的姻缘故事。
邢岫烟肯定是林黛玉的“影”,李纹影射姐姐李纨,而薛宝琴也影射的是薛宝钗。
尤其《咏红梅花得花字》中“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结合林黛玉的《折足雁》酒令“落霞与孤鹜齐飞”,能够明确薛宝钗日后要与史湘云姐妹相伴到老。正是甄士隐解读《好了歌》“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的写照。
而后的十首怀古诗,看似薛宝琴的手笔,但数一下人物一一对应,就少了薛宝钗和秦可卿之外的金陵十二钗。这也是薛宝琴代薛宝钗作谶。
而到了贾宝玉生日,恰好也是薛宝琴、邢岫烟和平儿的生日。你看这个配置,是不是与当初《咏红梅花诗》一样?只不过将李纹换成了平儿,将李纨换做王熙凤罢了。
显然,曹雪芹还是在故意作谶。之前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咏红梅花诗”,是对比贾政二房的“媳妇”孰优孰劣。
而到了“红香圃”的生日宴,去掉李纨换了王熙凤,则说明当天的影射换成了谁堪任荣国府第四代最佳媳妇。能给贾府带来未来的改变。
王熙凤有能力,无德行,所以平儿替她出头则说明她“德不配位”。
于是,邢岫烟代表的林黛玉和薛宝琴代表的薛宝钗,才是当天的主角。后文情节肯定要围绕着这个核心去铺陈。
事实也确实证明这一点。随后的“射覆”酒令,就上演了一出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对决”。
以曹雪芹的风格,势必不可能让二人“针尖对麦芒”,要选择二人各自的“影”做一个对照。于是就好巧不巧的,让薛宝琴对上了香菱。
按说邢岫烟是影射黛玉的,但却临时又改为晴雯。皆因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决,实际是教育思想的碰撞。这就不得不再题香菱学诗那件事。
看似很绕,实际上是借香菱学诗,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不同态度,对比出她二人谁才最适合做贾府儿媳妇,将“教育兴家”传续下去。
薛宝琴射的“老”,典出“吾不如老圃”,孔子认为学生樊迟请教种菜学问是不务正业。一如香菱学诗。
香菱听从史湘云教授“药”,药圃自然可医治贾府顽疾,代表林黛玉因材施教,鼓励香菱学诗的思想,对改变贾府门楣如“药”一般有用。
而史湘云是贾母之影,替贾母说话。林黛玉和史湘云都是贾母教授,就代表了传承。
从香菱学诗,就知道薛宝钗作为贾府媳妇,完败于林黛玉。
最后,薛宝琴嫁给梅翰林儿子,二人门当户对,也不会像薛宝钗那样高攀,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
薛宝琴作为薛宝钗的影子人物,不但对宝钗有影射,关键时候替宝钗出场,最难得还有姐妹对比,反衬了薛宝钗的悲剧。难得在薛宝琴就算嫁得不那么好,她家中哥哥薛蝌也能顶梁门户,这又是薛蟠不具备的。
薛家长房不如二房,一如贾府宁府不如荣府,贾赦长房不如贾政二房。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