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来自昌平区的挂职支教老师,如同春风化雨,播撒着知识与希望的种子。他们不仅为阿鲁科尔沁旗(以下简称“阿旗”)带去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更以满腔的教育热情和专业素养,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的求知之光,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阿旗的九月,天气正好,微风裹挟着秋意肆意在校园飘荡。来自昌平区的支教老师们刚刚度过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难忘的教师节,他们收好一封封写着汉、蒙双语的教师节贺卡,踏着新学期的上课铃声走进了教室……
连接两地的知识桥梁 跨越千里的文化使者
执教多年来,杨永恒一直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带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一直和学生们走在科学探索的路上。不同于以往的是,他现在踏上的探索之路是距离北京一千公里外的阿旗。
今年是杨永恒来到阿旗支教的第二年。当地人民的质朴,学生的热情,让他义无反顾地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杨永恒将来自昌平的教学理念融入当地,设计出自然科学学科基础性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热情。
“杨老师总是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领略到科学的魅力……”一提起杨永恒老师,六年级一班伊吉丽印象最深的一课是老师讲授的《燃烧的蜡烛》,“课堂上,杨老师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和动手实验,让我们了解了蜡烛燃烧的奥秘,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索的欲望。”
挂职老师们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更致力于搭建知识与文化的桥梁。和杨永恒一起来到罕乌拉小学的支教教师们毅然响应号召,远赴千里之外的阿旗草原,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播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照亮未来的信念。无论是从学科建设、学校管理、师资水平提升等方面,他们都为京蒙协作“组团式”教育“造血”“输血”,为当地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专业引领 教学相长
每周12节课,承担七年级七十名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有时晚上还要看学生上晚自习,最后再加上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自己刚刚开始的支教生活,王雪首先想到的就是“充实”。
“我从今年八月来到天山蒙古族中学支教,负责教授七年级的语文学科。”虽然刚刚来到阿旗支教,但是王雪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紧张和无措,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激情。
“这里绝大多数学生来自牧区,需要夯实基础,扩展阅读面、提升阅读量,开拓视野。我和一起来的支教老师们时常就当地学情进行讨论,想要通过信息化和技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在北京的教学资源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这里来,让这里的孩子们扩展视野,对探索新知识产生无限热情。”
除了日常的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王雪和其他支教老师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参与教研示范课,与天山蒙古族中学校领导一起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
提起支教老师,斯琴高娃老师激动地说,“支教老师们的到来,给我们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支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学校的教师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通过与支教老师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京蒙教育协作工作中,有许多像杨永恒、王雪老师这样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如同播种者般,在广袤的阿旗大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这些教师分别在阿旗直属高中、初中、小学和农村牧区小学、幼儿园不同教学岗位从事工作,在教学示范、学科教研、讲座研讨、社团活动中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带动了一个备课组、一个学科组、一所学校教师的整体发展提升。
据统计,2018年以来,昌平累计选派91名优秀教师到阿旗开展支教工作。近三年,每年选派20名教师来阿旗支教,选派数量始终位居北京市各区结对协作赤峰市8个旗县区首位。
虽然支教时间有限,终会结束,但希望的种子在关爱与努力下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智慧之花,照亮着草原孩子们的求知之路。
图文/郭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