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民国时期最强的花花公子,手里既有钱又有枪的,恐怕人们一下子就会提到张学良。
这位民国贵公子一生多情,跟各种女人的纠纷可以说数不胜数,但多情难掩其功绩,西安事变将张学良的名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随着也遭到了半个世纪的看管。
但是被放出来的张学良却说,他这一生中最尊敬的人只有三个,一位是他亲人,一位俩人只在西安事变时期见过面,最后一位张学良甚至都没见过,只是隔空听说过,三人究竟是谁?
张学良口中三个敬佩1991年纽约,张学良坐在椅子上接受采访:“您这一生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话音刚落,张学良略微倾身,三个人的名字,他几乎是脱口而出,带着几分坚定,几分钦佩,还有几分若有所思的感慨。
“这三个人啊……”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衡量每个名字背后的重量和故事的分量。记者屏住呼吸,笔尖在纸上悬着,等着下文。然而张学良却突然话锋一转:“要说最佩服他们——我佩服的可不仅仅是他们的功成名就。”
记者试图追问更多细节:“那您是怎么开始佩服他们的呢?”张学良的手指顿了一下,嘴角微微翘起:“你知道吗,佩服这种事啊,跟打仗不一样,不是靠一时的冲动,是靠时间慢慢积累出来的。”
东北硬汉张作霖张学良的早年经历,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他那位堪称“东北硬汉”的老爹——张作霖。作为一个在乱世中打拼出来的“真·大佬”,张作霖对于张学良的影响,绝对是潜移默化到骨子里的。
虽然我们不能说张学良就是一块被他老爹亲手打磨的石头,但至少这块石头的棱角,绝大部分都带着他老爹的痕迹。
先说张作霖,这位大人物真的不一般。你想想,一个从草莽中崛起的土匪头子,硬是靠着一把枪和一张嘴,在东北打出了一片天,张作霖那种“天塌下来我顶着”的气场,简直就是东北版的“硬核人生”。
但张学良小的时候可不完全是个“狠人”,张作霖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却相当上心,尤其是张学良。他早早就给儿子安排了严格的教育,甚至特意请了学者来教他读书写字,想让他“文武双全”。
张作霖对张学良的期待,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接班人”,而是要他成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物”,为了锻炼张学良的胆识,张作霖可没少给他“实战机会。
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之所以能稳如泰山,一方面是因为他手里有枪,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特别会看人心、抓时机,张学良小时候没少偷听老爹跟人谈判,每次都觉得自己老爹简直像个“人精”,不管是谈判桌上还是战场上,老爹总能抓住对手的弱点,一招制胜。
张学良最佩服他老爹的地方,其实不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而是他在政治上的老辣。张作霖虽然是个土匪出身,但他绝对不是个简单的“打仗机器”。
他明白,靠武力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想要长期稳定,还得靠智慧。东北那些年,局势复杂到不像话,各路人马围绕着这块肥肉打得头破血流。张作霖在这种环境下,不仅能稳住地盘,还能让外界的人都忌惮他三分,这其中的分寸拿捏,张学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张学良后来回忆说,自己最佩服他老爹的地方,就是他那种“能屈能伸”的本事。张作霖在对外关系上,绝对不是那种一条路走到黑的直男。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软,什么时候该笑脸相迎,什么时候该亮出拳头。尤其是在面对日本人时,张作霖更是表现得相当精明。虽然他最终被日本人害死了,但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巧妙地周旋,尽量拖延时间,避免直接冲突,张学良从他老爹身上学到的这种“灵活性”,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张学良对他老爹的佩服,实际上还带着一丝复杂的情感,张学良年轻时,尤其是在他接班后,内心深处其实一直在想:自己能不能超越父亲,走得更远?
总的来说,张作霖给张学良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张学良与我党渊源张学良和中国共产党的渊源,乍一听好像是一个“少帅”跟一群“革命家”的偶然相遇,实际上,这背后有着一连串像连环炮一样的情节,复杂得像一盘东北乱炖。
1936年,张学良西安事变,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不满说起。那时候,东北已经沦陷,张学良作为“东北王”,心里憋着一股子火,他一心想要抗日,但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一门心思要剿灭共产党。
于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一合计发动了西安事变,外界一片哗然,可张学良心里却有自己的算盘:他不是要取蒋介石的命,而是要逼他接受抗日的主张。
张学良从一开始对共产党的好奇心,发展到后来在抗日问题上的高度认同,这个过程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共产党在某些关键问题上,竟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他说:“我佩服他们,尤其是在抗日问题上,他们是真正站在国家大义的立场上。”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却饱含着张学良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张学良为什么敬佩毛泽东和周恩来: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张学良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敬佩,可谓是历史上“跨阵营友情”的经典案例,你说一个国民党高官,咋就能对两位共产党领袖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张学良对毛泽东的佩服,最早其实来自于一个朴素的想法:毛泽东这个人,格局太大了,他不是那种只盯着一城一地的得失的人,而是考虑“全中国”“全民族”的人。
毛泽东那种超越时空的战略眼光,像是在看一盘棋,把每一颗棋子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而张学良自知,他那一盘棋,估计还没走出“残局”,这份大局观,让张学良心里暗暗佩服:“这人不简单,真不简单。”
再说周恩来,张学良对这位“儒雅总理”的佩服,甚至比对毛泽东的还深。毕竟他和周恩来打了几次交道,亲身体验过周恩来的“全能外交”。
当年西安事变,张学良和周恩来坐在一起谈判,张学良心里其实是有点儿紧张的——毕竟这是攸关国家命运的大事。然而,周恩来却能在那种紧张的局势中,始终保持儒雅的风度,既不咄咄逼人,也不软弱妥协。
他的谈判技巧,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张学良一边听着周恩来的分析,一边在心里嘀咕:“这人怎么能把话说得这么漂亮,又这么有道理?”
更让张学良敬佩的是,周恩来不仅仅是个“会说话”的外交家,他还有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人格魅力”,张学良回忆起西安事变后的一次谈话,他说:“我当时真的觉得,就算我再怎么坚持自己的立场,面对周恩来那种谦逊又坚定的态度,我也得稍微松口。
张学良晚年回忆,自己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能见到毛泽东,但他从心底里知道,毛泽东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他自己所无法企及的。张学良曾说:“在那么多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周恩来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无论局势多糟糕,他都能找到出路的人。”
从风光少帅到历史的“看客”:张学良人生的高光与背影张学良的一生,简直像是一部大制作的电影,从他年轻时在东北风光无限的“少帅”时光,到西安事变的惊天一扣,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带着故事性和爆发力,甚至带点戏剧性的“反转”都不为过。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没想到自己一关就是50年。这个曾经的少帅,竟然在历史的舞台上被迫退居幕后,成了一个不再拥有话语权的“看客”。
但有趣的是,张学良被软禁了大半辈子,他的人生并没有因此变得灰暗。相反,张学良在这段漫长的“静候”中,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另一种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