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越南:摸着“中国”过河,中国行,我也行!

种花知兴衰 2025-02-19 21:39:54

在国内外互联网上,有一句诙谐打趣的话流传甚广:“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越南摸着中国过河”,这一妙语虽以调侃的姿态出现,却从侧面折射出越南在发展进程中对中国经验的关注与借鉴,背后蕴含着值得思考的发展现象。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本质上是一场“无先例可循”的自我革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国蜕变为工业强国,每一步都需在未知中突破边界。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既需要勇气试错,也依赖对本土国情的深刻把握。

反观越南,其始于1986年的革新开放选择了一条“跟随者”道路。越南不仅借鉴中国的经济特区模式、招商引资政策,甚至在制度框架上也高度相似,例如设立与中国相似的五年计划和社会治理体系。这种模仿看似高效,却因缺乏自主创新的内核,导致其发展轨迹始终笼罩在中国的影子之下。

中国崛起的关键在于“内循环”能力,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高储蓄率支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而越南的短板显而易见:2020年储蓄率仅23.16%,远低于中日韩同发展阶段水平,导致其难以积累产业升级所需资金。此外,越南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0.53%,技术自主性薄弱,产业长期停留在组装代工阶段。

尽管越南凭借低关税、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但其经济本质是“外资驱动型”,如富士康在越南的营收虽高达60亿美元,却仅负责下游组装,核心技术仍依赖外部。这种模式虽能短期拉动GDP增速,却易受国际供应链波动冲击,缺乏抗风险韧性。

另一方面,越南的军队经商问题成为发展隐患。自1990年代起,越南军方深度介入商业领域,控制煤矿、银行等关键产业,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不仅削弱军队战斗力,更挤压民间经济空间,导致改革阻力重重。相比之下,中国早在1998年便禁止军队经商,确保了国家经济命脉的独立性。

越南对中国的模仿甚至延伸到文化领域。从翻拍《甄嬛传》《西游记》到抄袭李子柒的田园视频,越南试图通过“文化挪用”塑造民族认同,却因缺乏历史深度而显得生硬。这种表象化借鉴反映其发展模式的根本困境,模仿能快速复制经验,却难以培育原创动力。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社会结构。越南南北方的文化割裂,特别是北方保守主义与南方亲西方倾向形成对立,低教育水平造成人才断层,进一步限制其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可能性。

越南的“黄金增长期”背后暗藏危机,劳动生产率仅为泰国的三分之一,若无法突破技术瓶颈,可能重蹈拉美国家覆辙。而中国正通过产业升级,如半导体,新能源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升。在全球格局中,越南试图“远离大国博弈,一门心思搞钱”,但其经济高度依赖中美市场。一旦地缘政治波动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其脆弱性将暴露无遗。

中国“摸石头过河”的成功,源于对改革节奏的把控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培育,而越南“摸中国过河”的尝试,则揭示了后发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两难,模仿可缩短发展时间,却也可能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较量,更是制度韧性、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终极考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