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在地理上或许与“江南”有所出入;但在文化上,它就是江南。
如果你想反驳,可以的。但我保持我的观点。

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年之后,这成了李白给扬州写得一句推荐语。尤其当我从武汉出发的时候,对这句话的感慨更深,它的上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与之成千古经典。

扬州的春天,就是江南的模样。江南有很多种情调,“扬州慢”就是其一。这里,我指的是扬州生活的慢节奏。

去过江南的许多地方,除了个别小镇水乡是真慢以外,还少有城市能像扬州这样慢的。苏州老城区也慢,但扬州给我的体验感是整个城市都慢。

第一次去扬州,少不了在瘦西湖之畔走走看看,更要体验一下泛舟湖上的惬意。实际上,我每次去扬州都会去湖边走走。有五六趟了吧,春夏秋冬,都有我的身影。

瘦西湖,美在一个“瘦”字,犹如江南女子的曼妙气质。湖畔的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林中,以垂柳、桃花最动人,也彰显了三四百年前扬州盐商的豪气。乾隆下江南,路经许多地方,留下无数美谈与佳话。他与扬州及在扬州逗留的时光,总能令人浮想联翩。

毕竟扬州太美,太富,盐商与当地官员为博龙颜大悦,下足了心思,瘦西湖“园林甲天下”,谁看了不羡慕?

所以,走在湖畔,除了看景,听故事也是一种美。与杭州西湖的文人士大夫所不同的是,瘦西湖的美是有点豪气的。钓鱼台、白塔等建筑就与讨乾隆开心有关,深刻反映了18世纪的商业资本与皇权互动的历史图景。

面对“帝王垂钓”的钓鱼台,我更是诧异湖岸的那座白塔,真的是“一夜成塔的资本神话”。传说乾隆游瘦西湖时,感叹此湖像北海,唯独少了座白塔。

盐商江春闻讯后,连夜堆白盐造塔,次日乾隆远观信以为真,后改建为真塔(现存白塔为1784年重建)。

这有钱的大手笔还体现在园林方面,以现存的晚清个园、何园为经典。个园以四季假山构建时间叙事,何园采用复道回廊串联东西园林,个园的清漪亭使用大量金丝楠木,何园船亭采用进口玻璃等,这两个园子除了美,也是“真有钱”的代表。

写到这里,我好像并没有点题———扬州慢生活。
实际上,在这“有钱”背景下的扬州生活,确实不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一个典型。喝早茶、泡温泉,扬州人是懂得享受的。

泡温泉这事,可以追溯到汉代“广陵汤”。虽然扬州的地理构造并不能产生地下温泉,但人为泡汤的悠久历史体现了扬州人自古可能就是一个慢生活地区。

至于早茶,如今太火,几个出名的茶楼在旺季的时候甚至“一座难求”,如趣园,冶春、富春等。它们在扬州有多家分店,但游客衷爱打卡的还是瘦西湖边上的老店。

在扬州吃早茶,不能急,如果怕耽误事,就先别去。一壶魁龙珠、三丁包、烫干丝、翡翠烧麦,需耗时两小时以上。这是一种放松的状态,叙旧也好,联络感情也罢,旅游打卡也得充分体验一下吧。

瘦西湖边上的几家老店我都去过,论环境,趣园排第一。但论安静的享受“慢食主义”,虹桥边上的冶春让我生出口欲。

一次清晨,小雨相伴,推窗望去,虹桥碧水甚美,周边建筑有的是飞檐翘角,八字顶灰色小瓦,有的是马头墙,滴水小瓦,加之草木葱绿,于雨中很难不去心动。
所以,我在这里吃了两顿早茶,也吃过两顿午饭。
如果说,瘦西湖的园林之美是盐商们为迎合皇权而打造,那么红桥一带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扬州画舫录》《红桥修禊》都有记载,我就不赘述了,一篇游记写到这里也够长了,奈何扬州的许多地方还没提及。对了,红桥周边还有御码头、古寺以及史可法纪念馆等。

我第一次去扬州的时候,就纳闷过:是不是扬州在历史上(唐宋明清都有它的高光时刻)大富大贵过,所以今天的扬州即便“不复当年”,扬州人也不会“拧巴”,悠然自得就如大运河的水。虽然大运河的辉煌时代早已过去,但在变新变革的时代洪流中,它一直在流淌。我在这座城市看到了一股“商业巅峰,闲时退守”的气度。

开个小差,近日的一部名为《北上》的电视剧让我颇为感慨,虽然只看了前几集(主角之一的谢望和要休学去北京创业),但可以想象运河沿岸的几个小家庭在时代变革下的命运交织。最后的结局其实也能想象到,流淌了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是继续前进的。
所以,我愈发觉得“扬州慢”并不是为了旅游而刻意迎合,而是一种历史性的自然流露。

我曾在白天和夜晚都体会过运河游船,白天是一路坐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附近,然后下船逛三湾公园,晚上是夜雨朦胧,散步的、唱曲的(并非商业行为)、看景的,两岸悠闲生活不紧不乱,倒是船头游客因为下雨的缘故而有些不知所措。

扬州的慢,还体现在城市建筑上。
你若在武汉体验长江游轮,所见的两岸风光一定是现代的高楼大厦。但在扬州古运河,很少会有高楼耸立眼前。尤其是在瘦西湖附近航拍,可见周边一片“平坦”,除了远处隐隐可见的宝塔,基本上是岁月沉淀的低矮建筑。

蓝天之下,城市没有明显凹凸感,绿荫掩映之中,只见主体建筑的苍青雅灰,如此色彩还曾获得联合国城市色彩大奖。

当文昌阁被车水马龙围绕时,它的百年沉静愈发迷人,动静之间如此和谐。倒不是说高楼大厦不好(我也喜欢拔地而起的城市天际线),只是扬州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城市优势和定位。就像《扬州晚报》开设的“慢扬州”专栏,其实正是历史所趋。

写到这里,该收尾了。
慢扬州究竟有多慢呢?李白说了,烟花三月下扬州,那就赶紧计划去一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