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到2025年,大模型正在完成“三步走”:2023年是大模型元年,2024年是大模型应用爆发的元年,2025年是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变现的元年。
刘慈欣在《三体》中描述过“技术爆炸”的现象:智慧文明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高科技研发,在宇宙时间轴上以爆炸形式迅速发展的现象。
大模型三年“三步走”就是一次典型的“技术爆炸”: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走完这三步,耗时均超过十年,都远远慢于大模型。
这三年的发展,不仅展示了大模型技术的潜力,也为未来的技术革新奠定了基础。完成“三步走”,大模型的发展将从“不确定性阶段”步入“确定性阶段”。
在确定性阶段入局,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风险很低;在不确定性的阶段入局,风险太大,是少数人的选择。选择在高风险阶段进入的少数派,具备预见未来的能力;确定性阶段进入的人属于多数派,他们是追风口的人。
总结很多行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可以发现,唯有那些预见未来的少数派才能胜出,而追风口的大多数都会在风停时从空中跌落。
原因很简单,到了“确定性阶段”,因为生态卡位已经完成,行业创新周期已经结束。商业化落地变现是行业创新的最后阶段,可以预见2025年对于大模型行业来说,既判高下,也决生死。
岁序更迭之际,百度官方发布了一张2024年“AI成绩单”,囊括2024年在国内外获得的多种AI奖项,涵盖基础大模型、智能体、AI应用等方向。可以看到过去一年,百度的AI实力颇受行业认可。
大模型“三步走”,百度“步步领先”。在生态卡位方面,百度布局最为完善,沙利文报告《2024年全球AI生态全景概览》显示,在全球AI生态全景中,百度与谷歌、OpenAI位于AI-NativeGiant同一象限。
2025年中国大模型行业会如何?百度是最早布局AI的中国企业,在行业最不确定的时候开始布局AI,百度也是全球大厂中最早推出大模型的,梳理百度在AI上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可以启示行业。
1
赢在起点:一步先步步先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说的就是时间窗口的重要性。当一个行业处在颠覆性创新的时刻,先人一步步步先,慢人一招招招慢,今天的大模型行业就是这样。
2022年11月,OpenAI推出了基于GPT-3.5架构进行训练的ChatGPT,能够与用户进行自然流畅的对话互动,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在推出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
2023年3月,百度推出文心一言,是全球第一家推出大模型的大厂。中国头部企业纷纷跟进:4月华为盘古大模型发布,6月360智脑大模型发布,8月智谱清言上线,9月腾讯混元大模型发布,12月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发布……
中国市场是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国产大模型竞相展示在语言理解、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卓越能力。模型间的竞争,如同战场上的较量,既激烈又精彩,这被称为“百模大战”。
国际巨头亦纷纷下场,谁也不想错过这次技术浪潮:2023年7月Meta推出了Llama2,同年Google推出了Gemini,2024年3月xAI推出了Grok-1.5,12月亚马逊发布了AmazonNova,苹果大模型尚未发布……
比较而言,中国企业跟进更快。狂飙两年之后,胜出的企业分为三类:领先布局并长期投入的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的平台;融资能力强、有背景的创业者。
百度不止率先推出了文心一言大模型,实力、技术背景同样领先。这背后得益于AI的长期主义,百度自2013年投入AI,十年研发投入累计超1700亿。时代评价其“全球少有的全栈布局”。
因为大模型的出现,2023年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基于大模型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人们看到了重塑科技、商业和教育的可能。基于这种判断,2023年被称为“大模型元年”。
何谓“大模型元年”?跟历史上电力、互联网等创新技术一样,所有行业都会被重新做一遍,现在轮到所有行业都会被大模型重新做一遍了。2023年是“大模型将所有行业重新做一遍”起点,人类又一次站在了新时代的门口。
“大模型元年”,各大模型厂商竞相拼参数、拼性能、拼价格,时间进入到2024年,大模型参数战趋向冷静,基础大模型增速渐稳,市场格局基本已定。如今,各大大模型评测榜单中的常客基本是百度、阿里、字节等科技大公司,或是智谱等明星AI创企业,这说明最终跑出来的基础大模型,往往都是能力最强的。
这张AI成绩单显示,百度基础模型能力仍保持领先。沙利文《2024年中国大模型能力评测》显示,文心一言稳居国产大模型首位。
这场“大模型能力”的比赛仍旧不会停歇。未来谁能赢得下一场应用落地赛,模型能力既是基础,又是内核。据悉,
百度将继续加大投资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的新版本将于2025年初发布。这意味着,又一个技术能力强的选手将出现在赛场上。
2023年“大模型元年”,百度“领先一步”。
2
应用爆发:有生态才有未来
基础大模型“参数战”告一段落,随着大模型相关能力不断成熟,2024年将迎来应用爆发的一年,也被称为大模型“应用元年”。
一个多月前,李彦宏在百度世界2024上,对大模型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基础模型能力就绪,人类即将迎来一个AI应用的群星闪耀时刻,每一个应用都是一颗星,每个应用都将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应用爆发”预示着一场新竞赛的开始。
类似操作系统,大模型是个平台,有平台无生态,这样的平台没有未来,同理,唯有生态繁荣的大模型才有未来。
生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生态,这也是国内大模型竞争的主战场。
从百度这张AI成绩单上也能看到,它在大模型落地赛中,也是跑在行业前列。据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3》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整体规模达126.1亿元人民币,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占比达26.4%,连续5年蝉联中国市场第一。
数据是成绩单最好的印证。百度智能云的千帆大模型平台上,已累计帮助用户精调了3.3万个大模型,开发出了77万个企业应用。六成央企联合百度智能云进行AI创新。智能体生态,当前这一生态还在萌芽之中。
过去一年,智能体从小众方向成为行业共识。国内外其他的很多AI大厂也都在投入:微软、谷歌、百度、字节、腾讯、讯飞等全球科技大公司都在布局。
百度是较早入局这一前沿方向的,今年李彦宏多次强调智能体在大模型时代的重要战略地位。例如他曾作出判断,智能体是AI应用领域的未来趋势,如同网络时代的网站和自媒体时代的账号,未来将涌现数百万量级的智能体。
他的思考也落在了百度的实践上。根据这份AI成绩单,文心智能体平台入选2024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可见百度对智能体的探索,已经开始看到了“开花结果”的迹象。
公开信息显示,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已吸引15万家企业和80多万名的开发者入驻。一个月前,百度发布了平台上的TOP100智能体,涵盖金融、娱乐、政务等众多行业。
这一年,百度对AI应用生态最新的理解进化到了“超级有用”。1个月前的百度世界2024上,针对“超级应用”这一行业之问,李彦宏的答案是:百度不是要推出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不断地帮助更多人、更多的企业打造出来数以百万计的超级有用的应用。
大模型应用元年,百度“赢在生态”。
3
商业变现:与客户零距离
2025年可能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今年6月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最快到2026年,人工智能系统就可能用完互联网上所有免费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模型训练的重点将从预训练向后训练转移。
参数战趋向冷静是大模型训练的重点将从预训练向后训练转移的结果之一。在大模型后训练阶段,行业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加速应用落地完善生态建设,二是商业化变现。
2024-2025年,行业发展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商业化变现阶段。消费互联网时代,离用户近一步就能完胜对手;大模型时代也一样,尤其是商业变现阶段,离客户近一步,就完胜对手。
今年下半年,一些大模型公司在商业化变现方面困难重重,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场景、没客户、或者离客户太远。
这个阶段的竞争仍然会非常激烈,只有真正找准用户需求、用AI解决用户实际场景问题、距离客户最近的公司,才能最早跑通商业化闭环。
过去一年,百度AI在商业化落地上也为行业带来了很多实践样本。
据IDC发布的《中国模型即服务(MaaS)及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追踪,2024H1》报告显示,2024上半年,百度智能云在“中国MaaS市场”和“中国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中,市场份额均为第一,分别为32.4%和17%。
双第一意味着,百度智能云领跑中国大模型市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百度的速度明显快于行业内的其他选手。
目前百度大模型已经与百胜中国、考试宝、智联招聘、上汽大众、蔚来汽车、好未来、南方电网、日照港、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等行业客户展开合作。
比如在餐饮领域,百胜集团基于百度的客服产品和大模型能力,解决原有客服系统难以识别客户真实意图的问题。
百度的大模型客服应用已经覆盖了百胜的全线业务,峰值会话数每天达到数十万,大模型的每天调用量峰值达到数百万,客服机器人的问题解决率提升到了约90%。
在AI营销领域,此前据
百度移动生态销售业务平台公布的数据,已有超七成客户使用百度AI营销能力。
在智能体方面,百度也已见到商业化的曙光。百度已跑通智能体生态闭环,让人人可用、人人可开发的同时,还让人人能赚到钱。例如今年9月,百度推出了链接挂载、线索转化、商品挂载功能,覆盖主流的转化场景。每天,有超1.9万家企业使用商业智能体,涵盖教育、房产、机械等30多个行业。
AI商业化落地,百度赢在“与客户零距离”。
4
厚积薄发:与时间做朋友
2024年5月,文心大模型API日均调用量达到2亿。李彦宏在百度内部与高管们讨论大模型的未来,讨论怎么就叫大模型“成了”。李彦宏的标准是:如果日均API的调用量,一年之内能够涨10倍,从2亿涨到20亿,大模型就“成了”。
时间仅仅过去半年,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已经超过15亿,半年增长7.5倍。从9月份开始,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进入了一条非常陡峭的增长曲线。基于这些数据和增长趋势,李彦宏说:大模型这事儿“成了”。
过去互联网行业竞争的是产品,拼的是技术,大模型不一样,是资金、技术、运营的全面比拼,以及战略上的远见与定见。在中国,百度是最早布局AI的公司,最早推出大模型的公司。
这是一个,有关“远见与定见”的故事。
早在2012年,李彦宏就计划带领百度进入人工智能领域,计划收购当时全球在深度学习研究上最顶尖的GeoffHinton团队。当时百度在竞标者中出价最高。后面虽未与GeoffHinton达成最终合作,但也表露了百度愿意投入AI、投入AI人才的决心。当年百度负责收购Hinton的操盘手汤和松感叹道:“在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只有百度愿意为真正的技术人才支付如此高昂的代价。”
而后在2013年1月,李彦宏在百度年会上宣布了IDL(深度学习研究院)的成立,这是全球企业界第一家用深度学习来命名的研究院。李彦宏自任院长,方便集中资源致力深度学习研究。
2014年,百度第一次披露“百度大脑”,外界并没有当回事。2016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第一次向外界系统介绍百度大脑”,外界才得知它已经和超过3万家企业展开合作。
成果“AI成绩单”上,百度自动驾驶专利获中国专利银奖。
萝卜快跑目前已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多个城市的公开道路上。
如果从2013年百度筹备IDL算起,百度在AI这条道路上已经走了11年,研发投入累计超1700亿。有战略,还得有定力,放眼全球,百度都是最早进入AI领域并且坚持下来的公司。
财富杂志曾评选出全球人工智能4强,百度、谷歌、Facebook和微软入选,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运气,而是长达十几年的技术信仰与持续投入。
厚积爆发,大模型竞赛,百度赢在“与时间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