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花入各眼,《繁花》入我眼

骆氏春秋 2024-01-21 12:13:57

《繁花》刚看了一半,迫不及待先来唠几句:

我觉得如果江浙沪观众来打分的话,应该有8.5分左右,而其他地区观众来打分的话,可能只有7分左右。

并不仅仅是因为上海话听不懂,而是因为有一些细腻的小情节,以及一些微妙的小情绪,江浙沪观众看了会啧啧称赞,而其他地区观众可能get不到。

这个很正常,地域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土地养出来的人和那方土地养出来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差异。

比如秦腔唱起来惊天动地,我们这些习惯了“江南杏花春雨”的,大概率也是get不到它的美好。

我对“上海”的最初印象,源于小时候听到的二个故事:

1、上海人吃鱼,一条鱼可以吃四餐。

第一餐,鱼的上半段,第二餐,鱼的下半段。

然后把鱼翻个身。

第三餐,鱼的上半段,第四餐,鱼的下半段。

讲的人讲得栩栩如生,连说带比划;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仿佛亲眼所见。

2、一个杭州人去上海看亲戚。

亲戚刚好不在家,于是隔壁老阿姨热心去帮找人,就听见老阿姨在那高声喊:“某某某,你家乡下头亲戚来啦。”杭州人听了一咧嘴:我杭州西湖人居然成了乡下人。

长大后,亲自去过上海,才知道小时候的刻板印象都是不对的,我接触到的上海人都很有礼貌。

第一个故事中,其实不是抠门,而是俭朴。

第二个故事中,也只是在显示优越感而已。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

“活过,爱过,写过。”

等我全部看完后,再来发长篇大论。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