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近日报道,欧盟委员会公布了47项战略项目清单,旨在提升欧盟对10余种关键原材料的本土生产能力。这些材料涵盖锂、钴、镍矿资源及稀土,被视为能源转型和国防安全的核心资源。欧盟此举意在减少在相关原材料方面对外部的依赖,并强化供应链韧性。与此同时,在全球对锂、钴、镍和关键稀土的争夺愈演愈烈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签署行政命令,推动美国国内关键矿产的生产,也让欧盟感受到了形势的紧迫。
欧洲稀土储量(资料图)
据悉,欧盟委员会负责产业战略的执行副主席塞茹尔内(Stéphane Séjourné)当天就参观了一家即将开展提取镓业务的铝厂。镓是一种银色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0.0015%,不以纯金属状态存在,通常是作为从铝土矿中提取铝或从锌矿石中提取锌时的副产物得到的。镓在许多国防相关应用中具有难以被替代的用途,被广泛用于先进半导体、5G天线、太阳能电池板和军用雷达系统。中国镓产量占全球产量比例达90%以上。
具体来说,锂、钴、镍是动力电池核心材料,稀土则涉及永磁电机、芯片制造等关键技术。美国电动车产业高度依赖进口——其锂需求85%靠智利和澳大利亚,钴需求70%来自刚果(金),而稀土80%依赖中国。欧盟通过本土开采和非洲合作项目(如刚果钴矿开发),可卡住美国新能源转型的咽喉。军事方面,美国F-35战机每架需417公斤稀土,爱国者导弹制导系统依赖镓、锗等元素。欧盟若控制这些资源出口,将削弱美国军工产能。
稀土资源(资料图)
值得一提,此次清单是欧盟2023年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的落地举措之一,援引欧盟工业专员塞茹尔内的话来说,没有没有稀土,就没有欧洲国防工业。“我们的雷达、声呐系统完全依赖中国的精炼材料,这种风险必须终结。”众所周知,中国目前主导着全球稀土开采、电动汽车电池金属加工及光伏板供应链。但按照欧盟的计划,准备到2030年实现10%的稀土本土开采、40%本土加工以及25%回收利用,并且将单一国家依赖度限制在65%以下。
虽然靠这47个项目并不能使欧盟实现所有目标,但应能改善现状。塞茹尔内说:“在锂方面,如果所有选定的项目都能顺利完成,到2030年,我们将在开采和提炼方面实现自给自足。”欧委会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尤其是铋、硅和钛这三种战略原材料并不在最初的项目清单中。其中一些不在欧洲境内。鉴于欧盟希望实现供应来源的多样化,而欧盟并不能提供无限的可能性,支持第三国的倡议可能符合欧盟的利益。塞茹尔内特别提到了乌克兰和格陵兰岛。
西雅尔多(资料图)
为应对当前复杂局面,欧盟很可能采取微妙平衡行动。欧盟认识到中国作为贸易伙伴的重要性,将着力保持与中国的重要经济联系,同时维护自身安全和战略利益。内部因素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东欧和西欧对与中国的交往常持不同看法。匈牙利积极寻求与中国建立密切的政经关系,希腊则优先考虑中国对其基础设施的投资。因此,欧盟将寻求中间立场,而非全面转向,在经济务实与战略谨慎之间寻求平衡。
最后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欧盟可能有三种走向:一是继续推进“小院高墙”战略,但受限于资源和技术短板,最终沦为中美竞争的夹心层;二是调整策略,在关键领域与中国有限合作,例如在稀土加工技术上寻求联合研发;三是内部整合失败,成员国各自为政,导致欧盟整体影响力进一步下降。西雅尔多的表态虽显尖锐,却戳中了欧盟的痛点,欧盟如不及时调整战略,走出“自我孤立”困局,终将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