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车企纷纷推出“高阶智驾”“全民智驾”等概念,试图将辅助驾驶功能包装成接近自动驾驶的体验。然而,近期发生的多起事故,如广东一男子在高速上开启智能驾驶后睡觉超速行驶100余公里,以及安徽铜陵小米SU7因NOA辅助驾驶失控导致爆燃致三人死亡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广泛讨论。这些悲剧不仅暴露了技术的不成熟,更揭示了车企过度营销与消费者认知偏差共同制造的“全民智驾”幻觉。
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时,往往采用高配车型进行演示,强调“零接管”“解放双手”等概念,而实际销售的主力车型多为低配版本,硬件和软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算力仅为84TOPS,而高配版配备激光雷达和508TOPS算力,安全性能差距明显。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也分为三个等级,低端车型仅搭载基础版智驾功能。这种营销策略导致消费者误以为低价车型也能实现高阶自动驾驶,从而放松警惕。部分车企甚至使用“L2.9”“准L3”等非标准术语,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误解。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许多人将L2级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忽视了驾驶员仍需全程监管的法律要求。广东交警查获的案例中,涉事司机因疲劳而完全依赖智能驾驶,闭眼行驶超100公里,最终因超速和疲劳驾驶被处罚。类似事件并非个例,江苏、安徽等地高速已出现“关闭智能辅助驾驶”的警示标语,反映出滥用智驾现象的普遍性。这种认知偏差部分源于车企宣传的误导,但也与消费者对技术边界的不了解有关。全国政协常委欧阳明高指出,“全民智驾”应强调“智”而非“自”,当前技术远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水平。
监管的滞后进一步放大了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对“高阶智驾”给出明确定义,车企在宣传中存在随意包装的空间。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L2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负责,但处罚依据仍限于超速、疲劳驾驶等传统条款,缺乏针对滥用智驾行为的专项法规。此外,行业缺乏统一的术语标准,导致“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概念被混用,加剧了市场混乱。工信部虽已要求车企在驾驶员未规范使用辅助功能时限制系统激活,但执行力度和细节仍需加强。
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不可否认,2024年中国市场L2级辅助驾驶新车搭载率已达41.04%,高阶智驾(NOA)交付量同比增长162.31%。然而,技术的普及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车企需摒弃过度营销,明确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并在产品设计上确保低配车型的基础安全性。消费者也应增强安全意识,认识到当前技术仍处于“人机共驾”阶段,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悲剧。监管部门则需加快立法,规范术语使用,明确责任划分,并对危险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全民智驾”不应是一场危险的幻觉,而应是技术与安全并重的现实。只有当车企、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形成共识,智能驾驶才能真正成为提升出行安全的助力,而非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