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贵州一女子,为了看望离别28年的丈夫,贷款2000元,带着两个儿子到了云南屏山的烈士陵园。
这名女子叫李金花,贵州毕节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女人,才五十来岁的年纪,却经历风霜的摧残,拥有了七八十岁老人的面容。她的丈夫叫王发坤,生前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
提起王发坤这个名字,可能大部分都比较陌生,但是说起他的荧幕形象,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他就是《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主人公之一,连长梁三喜的现实原型。
王发坤是毕节威宁海拉镇人,出生于1946年,18岁参军入伍,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连级指挥员。他和妻子李金花之间的故事,也充满了浪漫色彩。
入伍之前,一对情侣种下了一棵梨树,青年英气勃发地向女友保证:“等到梨花开的那一天,我就回来娶你!”
待到梨花结满树,青年果然兑现了承诺,把等待已久的女友娶进了家门,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从此之后,青年在部队里为国奉献,妻子在家里奉养老人,屋前的梨树成了两人感情的见证。
这对有情有义的夫妻,就是王发坤和李金花。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没有让这对有情人携手走到人生的终点。
1979年5月,梨树的花期已过,李金花却没有等来心心念念的丈夫,而是等来了一个穿着军装的陌生面孔,她才知道,日思夜想的丈夫再也回不来了。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王发坤所在的部队上了前线。在一场战斗中,他为了掩护一名战士,牺牲在了阵地上。
战友们无不痛惜,因为早在一年前,王发坤的转业申请就已经获得批准,地方上的接收单位都已经联系好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越边境烽烟骤起,出于军人的高度使命感,他毅然放弃了办理转业手续,继续留在部队里等待为国而战。
李金花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过了好久才失声痛哭,难以接受这残忍的事实。
王发坤牺牲的时候,没有给妻子留下什么东西,只留下了一件军大衣、一包红糖和一封信。他在信中交代妻子,如果自己牺牲了,就带着孩子找个可靠的人改嫁,还有就是家里欠了乡亲们两千多块钱,希望妻子无论如何也要替自己还掉,人死账不能烂。
李金花看到丈夫的信后,哭得痛不欲生,但是哭过之后又强打精神,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公婆年事已高,两个孩子年纪还小,她割舍不下这个家庭,已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经过十几年的日夜操劳,李金花省吃俭用、任劳任怨,终于还清了丈夫生前的欠款,但身体也饱受风霜的摧残,不到四十岁头发就白了一大半。
还清了债务之后,李金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丈夫安息的地方去看一眼,可是两个儿子四处打探,却一直杳无音信。直到2007年,她才得知丈夫埋葬在云南屏边的烈士陵园。
得知丈夫的埋葬之地后,李金花恨不得立即飞到屏边。从威宁到屏边,路途并不遥远,可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她无奈之下,从信用社贷了两千元,带着两个儿子踏上了去屏山的路程。
经过三天的路途颠簸,母子三人终于到达了屏山烈士陵园,见到了离别28年之久的丈夫。那一刻,李金花卸下了坚强的伪装,跪在丈夫坟前悲鸣动天,倾诉着二十多年来的委屈。
事后不久,王发坤生前的战友们,苦苦寻觅战友遗孀近三十年,也终于找到了李金花母子。
烈士遗孀的生活如此艰苦,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纷纷捐款捐物表达爱心。当地也对烈士遗孀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划拨专款给李金花一家修建了一栋二层小楼,还给村里修了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替换了泥泞不堪的乡间泥路。
看着眼前的变化,苦闷已久的李金华终于露出了笑脸,回顾几十年的艰辛磨难,什么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