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宫?特朗普向世卫组织提要求:谭德赛下台后,美国人当一把手

漫悠芸端 2025-02-07 16:44:30

2月6日,有知情人称特朗普美国或将在2026年1月,正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WHO)。

这一决定源于特朗普政府之前提出的一项“强硬改革方案”。

美国要求世卫组织在现任总干事谭德塞任期结束后,必须由美国人接任该职位。

若条件不满足,美国将如期“退群”,并切断对世卫组织的资金支持。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最大出资国,美国的退出将对世卫组织的运作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路透社获取的提案文件及多方信源,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上任以来,已多次向世卫组织提出改革要求。

美国发布的文件称,“世卫高层缺乏美国领导力”是导致该机构效率低下、浪费美国资金的关键原因。

所以他们要求世卫组织在管理、资金透明度、独立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并任命一名美国特使监督进程。

为施压,特朗普政府采取“以退为进”策略。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启动退出世卫组织的程序(正式生效日为2026年1月22日),同时暂停向世卫组织提供资金。

文件明确表示,若世卫组织接受美国的要求,行政令可能被撤回。

美国对世卫组织的财政贡献分为两部分:分摊会费和自愿捐款。

作为最大出资国,美国承担了世卫组织约18%的年度分摊会费(约1.15亿美元),自愿捐款则更为灵活。

但近年来,美国长期拖欠会费:截至2025年,其拖欠金额已达1.3亿美元,且未缴纳2025年分摊费用。

世卫组织发言人警告,若美国退出且无其他捐助者填补资金缺口,该机构将被迫削减项目开支。

这种“断供”威胁,无疑成为特朗普政府谈判的重要筹码。

然而,美国国内对退出世卫的争议也持续发酵。

不少人认为,退出将削弱美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话语权,尤其在应对传染病、疫苗分配等议题上陷入被动。

面对美方指责,世卫组织负责改革事务的主任索伦·布罗斯特姆予以反驳,同时他列举了谭德塞任内的多项改革措施。

首先就是减少对少数捐助国的依赖,增强财务独立性,赋予各国办事处更大自主权。

另外提升透明度,公开支出细节,接受成员国监督。

布罗斯特姆强调,世卫组织的职责涵盖疾病防控、卫生体系建设、紧急响应等广泛领域,复杂性远超其他联合国机构。

对于美国的要求,他回应称:“任何成员国均可提名总干事候选人,但最终人选需获三分之二成员国支持。”

这一表态暗示,世卫组织不会为迎合美国而破坏选举规则。

而特朗普政府计划在2025年任命一名“世卫改革特使”,直接向白宫汇报。

提案文件声称,美国从未有官员担任过世卫组织总干事,这是“制度性不公”。

然而,世卫组织章程明确规定,总干事选举需经执行委员会筛选和成员国投票,美国若想实现目标,需争取广泛国际支持,而非单方面施压。

美国的“逼宫”行为引发多国关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世卫组织的作用只应加强,不应削弱。”

中方承诺继续支持世卫组织履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欧盟、非洲联盟等则呼吁避免将世卫改革政治化,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多次在声明中提及中国,声称:中国人口是美国的3倍,但对世卫的贡献少90%。

此类言论被广泛视为转移矛盾的“甩锅”行为。

实际上,中国近年来通过南南合作、疫苗援助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参与度。

尽管特朗普政府态度强硬,但其策略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民主党及公共卫生专家强烈反对退出世卫,拜登政府曾叫停特朗普此前的“退群”计划。

若2026年前美国政局生变,政策可能再度逆转。

总干事选举需成员国共识,美国若强行推举候选人,可能遭遇抵制。

近年来,世卫组织通过多元化筹资(如盖茨基金会等私人捐助)和区域合作,逐步降低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特朗普政府将世卫改革与“美国优先”绑定,本质上是将国际机构视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然而,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需要跨国协作与专业主义,而非一国独大。

世卫组织的改革确有必要,但方向应是增强包容性、透明度和应急能力,而非沦为大国角力的战场。

未来,国际社会能否在改革中平衡各方利益,将决定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命运

0 阅读:74

漫悠芸端

简介:八卦小火车,轰隆隆驶过,带你领略星界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