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揭示贫困背后的多重陷阱

暗道修仙 2024-07-29 02:00:56

今日,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读书分享——《贫穷的本质》。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与艾斯特携手合著的一部作品,它深度地揭示了贫困那深层的本质所在。

有那么一些人,纵然付出了极为巨大的努力,却依旧在贫困的泥沼之中苦苦挣扎。有人不辞辛劳地劳作,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重返贫困;有人难以克制消费的冲动,不断在债务账单中艰难挣扎;有人过早地放弃了学业,最终沦为了廉价的劳动力。

阿比吉特与艾斯特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陷入贫困,往往是由于落入了贫穷陷阱之中。这些陷阱宛如无形的枷锁,将人们牢牢地束缚在贫困的境地。而摆脱贫困的唯一法门,便是要从根本之上跳出这贫穷的陷阱。

**一、消费陷阱**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印尼农民帕克的生活状态。帕克长期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身体孱弱,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然而,当阿比吉特访问帕克家时,却惊愕地发现,帕克家中物品丰富多样,不但有电视机、DVD 机、移动电话等电器,还有茶叶、咖啡和糖等消费品。

阿比吉特对此深感困惑,询问帕克为何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购买这些非必需品。帕克回应道:“我总得给自己找点乐趣呀。”这种消费观念在贫民窟中并非个例。阿比吉特观察到,众多贫困人群在勉强维持生计的同时,仍旧热衷于购买娱乐产品。

他着重强调,对于穷人而言,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并努力去赚钱远比消费更为重要。然而,由于无法控制对享乐的欲望以及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些贫困人群往往陷入了消费陷阱。

这种消费陷阱在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许多人宁可花费大量的金钱在餐饮和购物之上,却不愿意投资于自我提升和学习。在信贷分期、打折等商业促销手段的诱导之下,人们往往盲目地进行消费,忘却了最应该投入的地方是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

故而,我们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将钱花在关键之处,避免陷入消费陷阱。对于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我们应该毫不吝惜,而对于不必要的消费,我们应该保持理性,避免被消费陷阱所吞噬。

**二、健康陷阱**

一项有关赚钱与健康选择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高达百分之七十的人倾向于为了赚钱而牺牲健康。人们在健康之时往往会忽视身体的重要性,一旦患病则不得不花费金钱去进行补救。这种健康陷阱一旦陷入便难以自拔。

在书中,作者提到他们在对穷人进行调研时发现的奇特现象:即使免费提供药物、消毒剂和营养片,穷人们也懒得去领取。收入不高的上班族更愿意将钱花在饮酒之上,而不愿购买廉价的补铁片。尽管价值 100 美元的绿包能预防 32 种疟疾,却没有家庭认为有必要去购买。

这些穷人似乎对自己的身体过于自信,忽视了对健康的投入。然而,他们却是最容易患病的人群。有句颇为扎心的话:“一个普通人和穷人的距离,仅仅隔着一场大病。”人们最大的愚蠢就在于对身体的漠不关心,将健康置于次要的地位。

两位作者将这种健康陷阱归结为意识的缺失与行动的拖延。要避免因病致贫,我们既需要在意识上觉醒,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养护自己的身体。

**三、思维陷阱**

作者艾斯特的朋友尤努斯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某次外出时,尤努斯偶然遇到 3 位印度妇女在公路上扬沙子的情景。他好奇地询问得知,她们通过让汽车碾压湿沙子来收集晒干后的细腻沙子,卖给有钱人擦拭高档餐具,以此来维持生计。

尤努斯提议投资建厂,帮助她们增加收入,但遭到了拒绝,因为她们仅仅满足于维持现状。尤努斯感慨道:“穷人难以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的局限。”相较于富人不断地调整与尝试以持续盈利,穷人的生意往往不容易突破,这主要源于他们固化的认知结构。

巴菲特曾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未遇见一位没亏过钱的富人,却遇见了许多什么都不敢干而从未亏掉一毛钱的穷人。”若将思维视为一堵墙壁,那么财富便隐藏于墙的另一侧。只有打破思维陷阱,才能突破限制,实现财富的增长。

**四、情绪陷阱**

在 2008 年,两位作者结识了贫困潦倒的蒂娜。她患有抑郁症,与残疾的母亲共同居住在简陋的窝棚之中,以乞讨为生。原本经营服装厂的她因丈夫收回空头支票而陷入困境,情绪崩溃后便放弃了经营。数月后,丈夫遭遇严重车祸并提出离婚。这一连串的打击使蒂娜陷入了绝望,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尽管他人鼓励她振作起来,但她却认为自己注定是贫穷的。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提出的 ABC 模型揭示了情绪对事态的影响。A 是指事件,B 是指由事件引发的情绪,C 是指由情绪引发的结果。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决定结果,而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引导了事态的发展。

蒂娜的不幸并非源于空头支票,而是她过于消极的情绪所致。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不幸,但沉溺于负面情绪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决定生活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反应。

两位作者观察到,穷人由于生活压力更大,更容易情绪化,从而陷入情绪陷阱而无法自拔。因此,在困境中,我们更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让其成为跨越生活障碍的绊脚石。

**五、教育陷阱**

《人生算法》中提到,穷人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而忽视了概率权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这种倾向尤为明显。他们更倾向于立即去打工赚取可见的收入,而非等待知识变现的不确定性。

尽管这种选择能够暂时缓解经济压力,却牺牲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作者阿比吉特原本认为贫穷限制了穷人的教育机会,但深入接触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在很多国家,穷人都有机会接受免费的公益教育,然而大多数人却选择在小学未毕业时便踏入社会。阿比吉特的研究数据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增加个人的收入。但这种数据在贫民窟中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读书无用。

这种功利心和实用主义的心态导致许多家庭陷入了教育陷阱。然而,对于缺乏背景和人脉的穷人而言,教育实际上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通过持续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打破社会的壁垒。

教育是一场以小博大的博弈,只有坚持下来,才能用巧妙的策略摆脱贫穷的束缚。

**六、聪明陷阱**

在印度,雷迪女士作为现代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曾遇到一位拾破烂的穷人。她抱怨自己因为租车费用而无法维持生计。雷迪心生怜悯,以低利率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其购买小推车。这一举措迅速推广,惠及了众多的穷人。

然而半年后,雷迪却遭遇了困境。部分借款人制造骗局逃避还款,甚至散布谣言破坏雷迪的声誉。穷人们各显其聪明才智,为自己找到了不还款的理由。最终,雷迪破产。

穷人们虽然短暂地获得了利益,却失去了未来的信贷机会,最终不得不求助于黑帮、高利贷,往往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

两位作者在书中感叹,穷人的聪明用错了地方。越是贫穷,越容易耍小聪明。但命运的馈赠总是伴随着代价,投机取巧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心理学中的聪明守恒定律也表明,过度精明往往会导致失败,小聪明实则是最大的陷阱。因此,脚踏实地,明智地运用智慧才是走向成功的正道。

**七、结语**

《贫穷的本质》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贫困的固有认知。作者阿比吉特与埃斯特诚挚地表示,他们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全世界的穷人指明方向。

长久以来,贫困常常被视作不可抗力,归咎于厄运、意外、他人的刁难以及外界的压迫,使我们难以摆脱困境。然而,阅读此书后,我们方才知晓,唯有挣脱贫困的枷锁,才能摆脱其诅咒。束缚我们的并非外界,而是我们自身那盲目且固执的心态。而真正能够拯救我们的,正是觉醒后的自我。

0 阅读:76

暗道修仙

简介:乘风破浪 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