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究竟是谁吃亏?美国副总统万斯前几天义愤填膺地表示说,你看这个中国人把钱借给美国,美国人举债消费,又把这个价格非常便宜的东西给美国人,以后把美国的制造业给摧毁了。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唠,这场持续几十年的贸易大戏里,到底谁在吃亏,谁把便宜占了个遍。

这事的根子,得从美元当上“世界货币”说起。美国印钞厂印一张100美元的成本才6.5美分,比打印一张A4纸还便宜,可这张绿纸到了中国,能换走咱们实打实的商品——比如8件衬衫、2双运动鞋,或者半台笔记本电脑。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5246亿美元却换回来一堆数字符号(美元外汇)。
更绝的是第二步:中国企业赚了美元,不能直接在国内花,要么换成人民币发工资买原材料(这时候银行就得储备美元),要么买点稳妥的投资——比如美国国债。
截至2025年3月,中国手里还攥着7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借给美国500多块。
最近因为关税政策,美债持续抛售的情况下,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走高,已经一度涨至4.490%。而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呢?特斯拉上海工厂年回报率超过20%,苹果靠中国代工厂每年净赚500亿美元,妥妥的“空手套白狼”。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图
说白了,美国玩的就是“左手倒右手”的戏法:自己印钱买中国货,再让中国把钱借回来,最后还倒打一耙说“你借钱给我是居心不良”。
就像邻居找你借钱买你家的菜,吃完抹抹嘴说“都怪你菜太便宜,我现在没钱开餐馆了”,这逻辑简直离谱。

美国总说中国“偷走”了制造业,可这锅咱不背。上世纪90年代,美国资本家为了多赚点钱,主动把纺织厂、玩具厂、电子组装线搬到中国,理由很简单:中国工人工资低(当时月薪不到100美元),环保要求松,政府还给补贴。底特律的汽车工人当年一小时赚30美元,而中国工人一小时赚3美元,资本家算都不用算,直接“用脚投票”。
结果呢?美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28%跌到2024年的11%,铁锈带(五大湖工业区)成了鬼城,300万产业工人失业。现在美国想“制造业回流”,却发现根本玩不转:特斯拉在德州建厂,工人工资比上海高8倍,供应链配套缺胳膊少腿——生产一辆电动车需要2万个零件,70%还得从中国进口。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早就戳破了真相:“不是中国抢走了工作,是美国资本为了利润抛弃了工人。”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却让政府和老百姓背锅,最后还要甩锅给中国,这招“卸磨杀驴”玩得挺溜。


为了把商品卖出去,中国这些年有多拼?2024年出口退税1.93万亿元,相当于每天往海外“撒”50多亿人民币。这些钱要是留在国内,能给农村老人每月多发200元养老金,能让3000万大学生免学费,或者给每个家庭发1500元消费券。
但现实是,咱们补贴的商品到了美国,价格比国内还便宜:广东产的电动牙刷,国内卖100元,亚马逊上只卖12美元(约85元),美国老百姓捡了便宜,还骂咱们“搞倾销”。
美国一边享受低价商品,一边拿“贸易逆差”说事。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5000亿美元商品,可美国企业在中国赚了多少?
苹果、英特尔、星巴克每年合计赚走1200亿美元,加上金融投资收益,美国每年从中国净赚800亿美元。这就好比你开了个小卖部,邻居天天来买东西欠你钱,结果他说“你看你让我欠钱,你太坏了”,完全不提自己在你店里开了个高价咖啡店赚得飞起。


咱们用几组数据来“打脸”美国的歪理:
利润分配: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不到5%,而美国跨国公司在华利润率普遍超过15%。耐克一双鞋中国代工费40元,美国卖1200元,利润差了30倍。
就业贡献: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帮美国节省了300万个零售、物流岗位(因为低价商品让企业能雇更多人),而美国自己转移出去的300万制造业岗位,是资本家主动放弃的。
通胀控制:牛津大学研究显示,中国商品每年为美国降低1.2%的通胀率,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每年节省1800美元。要是没中国商品,美国老百姓现在买瓶洗发水都得多花30%的钱。

老这么玩下去,咱们迟早得“累吐血”。得换个思路:
把补贴留给自己人:2024年那1.93万亿出口退税,不如直接给老百姓发“消费红包”。比如给每个农村家庭发5000元购物券,既能刺激内需,又不用看美国脸色。
狠砸高端产业:别再给苹果打工赚“辛苦钱”,学华为搞研发——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2490亿元人民币。
减持美债,囤“硬通货”:截至2024年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降至7725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近18%,创下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省下的钱去买矿产、搞新能源基建。现在全球70%的锂矿加工在中国,未来电动车、电池就是咱们的“新美元”。

美国政客总把贸易当成“吵架比赛”,赢了口水战,输了真利益。咱们得明白:真正的吃亏不是账面数字,而是有没有拿到产业链的“话语权”。
过去咱们靠“汗水”换美元,未来得靠“智慧”赚利润。当有一天,美国超市里的高端家电、新能源汽车都贴着“中国品牌”,当咱们的国债换成了核心技术和全球市场,谁吃亏谁占便宜,一目了然。
别被带节奏,咱们的目标从来不是跟美国“斗气”,而是让14亿人过上好日子。把出口补贴变成国内福利,把低端代工做成高端制造,这盘大棋,咱们得稳稳地走下去。
【文本来源@马光远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