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尹嘉铨被赐死,断头饭吃着2块肉喝着3杯酒,乾隆:放了他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2024-06-14 05:31:34

前言

随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文字狱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在清朝远远超过前朝文字狱的数量和规模。归根结底这不过就是统治者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手段,但这所付出代价的却是很多无辜人的性命。

尹嘉铨当年就是因为文字狱的原因,年过古稀还要被斩首,他的断头饭吃了两块肉喝了三杯酒,乾隆皇帝听闻后,却下令将他放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贪心不足

尹嘉铨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不仅是朝堂官员更是一个程朱理学的推崇者,在这种家庭环境之下,尹嘉铨也很顺利地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了。尹嘉铨的仕途可以说也是很顺利的,最后竟然坐上了大理寺卿的位置。

随着年纪渐长,尹嘉铨向乾隆上书准备告老还乡了,都位列“三公九卿”了,尹嘉铨安享晚年那是不用说的,当然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自己不做出一些让乾隆不快的事情来。

可能正是家庭的影响,再加上一帆风顺的仕途让尹嘉铨养成了骄傲张狂的性格。以至于做出之后的糊涂事来,将时间来到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巡视五台山之际。

乾隆决定在保定待上一段时间,毕竟乾隆喜欢视察也是人尽皆知的。保定当地的官员听说此事更是拿出了一百万分精力,让乾隆在此地吃好玩好。当然如此大的消息尹嘉铨也知道了,尹嘉铨是很激动的。

尹嘉铨告老还乡也有多年了,此时他没有什么实在的官职,也没有权势。官员们是惯会捧高踩低的,地方官对他的态度也是大不如从前了。

尹嘉铨毕竟是从京城出来的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于是他就想趁着这一次乾隆来视察进一步抬高他的身份。他想要通过被乾隆召见从而提升他在当地的地位,顺便让当地官员看看,乾隆并没有忘记他。

不过乾隆早就不记得他老家是哪里的了,更不要说召见他了。眼见着乾隆那边一直都没有动静他也不准备再等了,直接给乾隆写了一封奏折。既然给乾隆上奏当然也要有理由,他的理由就是恳请乾隆给他已逝的父亲赐谥号。

其实尹嘉铨想得是挺好的,毕竟古代人向来都是极其注重孝道的,乾隆更是“以孝治天下”十分看重一个人的孝道。尹嘉铨就想要借此让乾隆召见他,毕竟这也能够让乾隆看到他是一个大孝子。

不过乾隆的反应却是尹嘉铨没有料想到的,他不仅没有召见尹嘉铨并且对尹嘉铨奏折中所描写的事情他也很不满。相信熟读历史的也都知道乾隆帝从来都是不是一位大度的皇帝,像赐谥号这种事情是皇帝的特权。

只有那种对国家贡献特别大的大臣才能够有此殊荣,并且这也是看皇帝高不高兴的,当下皇帝都没有说,你身为臣子竟然敢要,这让乾隆怎么会不生气,所以乾隆并没有理睬尹嘉铨。不得不说的是尹嘉铨确实是看不懂脸色,他竟然又给乾隆去了一封奏折。

这一次要求更匪夷所思,他竟然想要将他的父亲从祀孔庙,这种殊荣一个朝代也没有几人。乾隆大怒,觉得尹嘉铨此人真是不识时务。直接就下令将尹嘉铨给抓进大牢了,这是乾隆一怒之下的决定,其实按照尹嘉铨的罪名确实是罪不至死。

不过若是皇帝想要你的命总是会找到原因的,当时正是“文字狱”最严重的时候,而尹嘉铨身为文人若是说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几个字眼是不合时宜的,那确实是不可能。在乾隆的命令之下,立刻开始抄家,将尹家所有书籍都搬了出来。

二、网开一面

还真的让官员们找到“大逆不道”的言语来。众所周知乾隆一直都是用古稀老人自称,并且乾隆还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古稀说》所以“古稀”这两个字是乾隆御用的,整个天下都不能有别人再用。

但是在尹嘉铨的作品中他竟然也称自己年过古稀,这不就是大逆不道之罪,竟然藐视帝王。

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尹嘉铨在作品中将自己和孟子相提并论,用“帝王之师”来形容自己。乾隆一看更生气了,你也配当我的老师。

种种罪责之下,尹嘉铨可以说是辩无可辩,毕竟若是钻字眼,那找出的忤逆之言是数不胜数的。可怜尹嘉铨最初只是想得到乾隆的召见,现在不仅没有见到乾隆更是要因此丧命。但无论怎么说也已成定局了。

尹嘉铨此时也年过古稀了,只能是在牢中静静等死。其实按照尹嘉铨的这些行为来看,他虽说有一些恃功自傲,但将他杀了其实还是有一些牵强的,对于这乾隆也知道。尹嘉铨的断头饭甚至是乾隆亲口吩咐让人给他送去的。

看着眼前的酒肉,尹嘉铨连喝三大杯酒,后又吃了两大块肉。此时乾隆也已经从侍卫的口中得知了尹嘉铨的举动,要是尹嘉铨表达出不满又或者是求饶,可能乾隆还觉得很正常,但正是因为他的平静让乾隆不平静了。

和自己的名声相比尹嘉铨的性命不值一提,此时的尹嘉铨看着根本就不像是有反叛之心的人,要是自己放过他正好可以彰显出自己的仁义。就这样乾隆放过了尹嘉铨,死里逃生的尹嘉铨可以说是对乾隆感激涕零,看着尹嘉铨的样子,乾隆更觉得自己做对了。

三、文字狱

清朝毕竟是少数民族政权,即使是他统一了全国,但是他终究还是有一些没有安全感,毕竟汉人远远超过满人,古人一直说的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这也同样适用。最开始文字狱为什么会滋生就是为了巩固皇帝的权力。

别的不说就单单说雍正时期的文字狱,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整顿自己的宿敌,毕竟无论什么事都要师出有名。随着将宿敌一个个清扫后雍正也渐渐地察觉出了文字狱的好用,所以就将他们运用在朝中权臣,让自己不安的大臣们身上。

无论是年羹尧还是隆科多下台的时候都是掺和到文字狱上面的,其实在后世看来,其中很多地方都是很牵强的,不过这正是文字狱为什么饱受帝王喜爱的原因,因为根本就不需要太切实的证据。

到乾隆的时候和他的父亲相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是涉及的范围过,就连受到牵连的人数也是最多的,可以说乾隆一朝将文字狱的发展推上了登峰。

结语

以至于在后期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至亡国无死节之臣”,大臣们不敢说真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并无实际能力,但是口才好的大臣就趁机上位了,给整个大清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可以说后期官吏腐败的现象和“文字狱”逃脱不了干系。

0 阅读:0